本文轉自:文匯報

隨着全球及國內首個上市的SMA疾病修正治療藥物在中國獲批併成功納入醫保,SMA患者治療的可及性得到極大提升。與之相應,如何幫助這些患者真正從家庭走進校園,並最終走向社會,成爲業內更關心的話題。

今天是第五個國際脊髓性肌萎縮症(SMA)關愛日,中國罕見病領域首部關注到患者教育與長期發展的指導手冊《SMA學齡患者入學指南》正式發佈。該手冊由北京美兒SMA關愛中心發起並出品,渤健中國支持,指南的發佈不僅爲適齡入學或因病輟學的患者返校提供實際的指導,也爲罕見病患者逐步融入社會提供更多實操性的探索。

學齡患者入學困難,主客觀多重因素

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主要症狀包括進行性肌無力、肢體鬆軟和肌肉萎縮,由於運動功能受限,大多數患者無法獨立生活,更不用說接受正常的教育。在全球首款SMA疾病修正治療藥物納入醫保後,越來越多的學齡患者獲得了更好的診療,取得了更好的身體機能,也更期待能開啓或繼續他們的學習生活。

然而,這羣患者的求學現狀並不樂觀。根據北京市美兒SMA關愛中心的患者登記數據統計:65.4%的學齡患者存在入學困難,問題包括學校需要擔保、要求家長陪讀護送、只能就讀殘障學校等。已入學的學齡患者中,中途輟學比例達56.8%,大部分在小學階段已輟學。

“我們關注到不少適齡的SMA患者因主客觀種種原因,在申請入學時遇到阻力。”美兒SMA關愛中心創始人馮家妹表示,推出中國首部《SMA學齡患者入學指南》,希望能爲更多學齡SMA患者及家庭提供實際的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少走彎路,快速融入課堂,掌握學習與社交的技能,享受上學的快樂。

平衡學習與治療,走好迴歸社會“第一步”

專家表示,SMA患者的智力及認知水平和普通孩子沒有區別。本指南從政策法律、便利設施、心理建設、診療康復等四方面着手,請相關專家爲學齡患者提供實操指導。

北京百行宜衆助殘法律服務與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監事範曉紅表示,SMA學齡患者入學受到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原則上適齡肢體障礙兒童、少年可依法在戶籍所在地或法定監護人實際工作、居住地就近入學。

此外,本次入學指南還就SMA患者入學可爭取的便利條件,如患者就學諮詢、學校無障礙設施改造、中高考特殊政策等事項進行了具體建議。

據“過來人”家長反饋,SMA患者及家長在入學申請及上學的整個過程中,因身體殘障、許多家長需要陪讀等原因,要面臨比普通家庭更大的身心壓力。因此,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十分必要。

此外,對這些患者來說,如何平衡學習與康復之間的尺度是這個羣體必須面對的課題。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秦倫主管康復師建議:“家長在入學前就孩子出行、學習、生活、休息四個方面要做好充分的物料準備,主要包括輪椅、坐墊、合適的課桌文具和生活用品等。此外,對學齡患者而言,良好的坐姿是主動學習和預防脊柱側彎的關鍵。”這份入學指南也針對患者入校後的課上坐姿管理、課間活動環節梳理出動作指導。

由於SMA是一種運動功能呈進行性下降的疾病,關注學齡兒童與青少年的治療是該入學指南重點涉及的章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毛姍姍主任醫師強調:“SMA患兒因疾病的特殊性,在入學前及入學後,都需要定期評估身體狀況並接受治療,同時制定並調整相應學習方案。因此,我們鼓勵患兒儘早開啓疾病修正治療,定期隨訪並開展多學科綜合管理,同時平衡好學業,這會是一個伴隨始終的話題。我的不少學齡患兒在注射治療隨訪中告訴我,經過治療他們在學習上也更有精神、更從容,我們很高興能幫助患兒走進校園,開啓人生的嶄新篇章。“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蔣海山副主任醫師表示,“對於接受諾西那生鈉治療的患者需定期去醫院接受注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多學科綜合管理的開展。而維持治療期每年3次的注射,也便於學齡患者合理安排治療和學習時間。從醫生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看到更多患者從家庭走進校園,走近集體,實現從‘自然人’到‘社會人’轉變。因爲治療終極目的,不光是要治療疾病,還要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融入社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