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時節,一場急雨過後,山東省諸城市南部山區水汽繚繞。臨近傍晚,皇華鎮西莎溝網格黨支部書記、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劉海山仍與社員在新建的蘋果矮砧密植示範園內忙碌着。

  與此同時,幾十公里外的北部平原,相州鎮小梧村網格黨支部書記、村糧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劉金龍,則剛從麥季分紅的喜悅中平靜下來,盤算着去察看玉米和大豆的苗情。

  眼下,農村網格黨組織一班人幹勁兒十足,在諸城是常態。“咱們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把土地盤活搞產業,能享受財政補貼、金融支持、技術指導、專業服務等。產業發展好了,理事會成員、村集體和村民都能有分紅。政策這麼好,可不得抓緊幹哩。”劉金龍感嘆。

  村社一體、要素融合,產業高質量發展,村集體有穩定收入,農民有多元收入……這是記者連日來在諸城採訪獲得的深刻感受。

  諸城市委書記張建偉介紹:“我們以創新提升‘諸城模式’爲根本遵循,堅持黨建引領,用好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手段,培育‘股份經濟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金融+保險’的利益共同體,構建起產業增效、集體增積累、農民增收的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在推動鄉村振興、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加速衝刺。”

  

  堅持“村社一體”,搭建資源要素聚合平臺

  諸城,是一個有着創新基因的地方。自20世紀80年代起,先後開創商品經濟大合唱、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等改革經驗;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點贊“諸城模式”。

  時代出考題。近年來,一方面,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產業化等趨勢加速演化;另一方面,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不容有失,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也重任在肩。諸城這個在農業農村領域具有標杆意義的縣級市,如何率先破題?

  “癥結在於,農村以土地爲主的資源,分散在一家一戶手裏,機械化、標準化等先進生產力難以落地,金融、資本等現代元素進入無門。”在基層工作多年的諸城市委副書記王琪華對此有深刻感受。

  在此背景下,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揮黨支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以合作社爲平臺,通過互調、流轉、託管、入股等手段,做好土地整合文章,進而聚合各類資源要素,成爲諸城各地在實踐中圍繞破解主要矛盾蹚出的有效路徑。

  方向明確,未來可期。據王琪華介紹,諸城在實踐中打出“組合拳”:2021年,先後圍繞糧食、果樹、茶葉等主導產業,針對性出臺政策意見,明確“村社一體”發展方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整合土地資源爲補貼重點,配套擔保支持、金融助力、科技支撐、服務保障等措施,將合作社打造成爲村社農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

  “以前,想帶領大夥兒致富,苦於沒有抓手。現在,通過‘村社一體’,我村新發展120畝連片茶園,財政有補貼,貸款有支持,村集體和村民有股份,一下子找到了奔頭。”桃園生態經濟發展區雙廟網格黨支部書記、淳成茶葉合作社理事長王仁斌說。

  

  推動“要素融合”,根據產業特點精準施策

  通過“村社一體”,諸城有效破解土地資源分散這一突出矛盾,規模化經營勢頭強勁。然而,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儘管組織和管理是優勢,但同樣面臨資金、技術等短板。

  石橋子鎮副鎮長潘月傑深有體會:“農戶有顧慮,不見錢不流轉,村集體缺乏積累,誰來支付流轉費或保底金?發展規模化經營,不同作物有不同特點,投入、用工、技術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如何規避風險?”

  “要立足產業特點,通過政策引導,在產業鏈上念好‘要素融合’文章。”諸城市副市長王楷說,“前端通過‘政銀擔’協同創新金融產品,破解投入難題;中端以基礎設施提升和科技支撐爲重點,爲經營保駕護航;後端培育行業龍頭,延伸產業鏈條,保障收益。”

  這一設想,已在諸城大地漸成現實:

  ——北部平原堅定扛牢糧食安全責任,確保90萬畝種糧面積穩中有升。諸城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服務組織+農戶”模式,實現“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工資性收入”的收入結構變革。連片經營面積達500畝以上的,政府每畝獎補60元;山東農擔“糧食規模種植貸”支持100萬-300萬元;高標準農田建設、統防統治等項目優先支持。

  ——南部山區推動果茶產業轉型升級,放大優質特色產業富農效應。因地制宜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服務組織/強村貸”等模式,建設現代化果茶產業園區。針對產業週期長特點,創新“強村貸”產品,最高額度300萬元,最長可貸10年,前4年享受財政貼息,且市財政每畝茶葉、果樹每年補貼1000元;基礎設施建設有獎補,財政支農項目優先支持……

  

  重在“利益聯結”,構建村社農“命運共同體”

  “大夥兒高興壞了!前面按市價每斤1.5元給大家發了麥收款,這次再發放每畝地約200元的分紅。鄉親們不用種地了,一季麥子毛收入卻能有2000塊了。”日前,在小梧村網格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首屆分紅大會上,劉金龍笑着說。

  增產增收奧祕是什麼?該網格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整合土地1700畝,與密州種業合作,通過大田託管進行小麥良種繁育。今年,小麥平均畝產達1200斤,最高地塊畝產超1600斤。密州種業先是以每斤1.5元的市場價收購,再把每斤拿出0.2元進行分紅,其中農戶獲0.15元、村集體獲0.05元。

  種糧有分紅,果茶有股份。在雙廟網格,120畝無性系茶園已建成,盛產期預計年收益可達200萬元。“根據政策要求,我們嚴格按農戶、村集體、理事會成員5∶2∶3的比例進行分紅,村社農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命運共同體’。”網格黨支部書記王仁斌說。

  農民多元增收,源於機制創新。推動共同富裕,面臨“最大短板在農業農村,最大潛力也在農業農村”的現實,在此背景下,如何構建大主體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莫要“富了老闆、窮了老鄉”,近年來考驗着諸城決策者的智慧。

  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諸城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陳華說:“通過‘村社一體、要素融合’,讓農民的土地實現了股份化、產權化,不僅推動了農業高質量發展,還構建起村集體、合作社與農民共建共享的新型利益聯結機制,穩定增加了集體收入,大幅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共富路上的最大短板正在加速補齊。”

  奮進新時代,擔當新作爲。記者欣喜地發現,作爲2021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督查激勵市縣,在諸城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依託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載體,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正加速向鄉村匯聚,一條以“村社一體”爲核心、以“要素融合”爲關鍵、以“利益聯結”爲目標的鄉村振興路徑,已然步伐鏗鏘、行穩致遠。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