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明朝後期的黨爭,讓皇帝們是焦頭爛額,末代皇帝崇禎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這也是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了。清朝取而代之之後,也曾有過黨爭,這就是順治時期的南北黨爭。順治初年的南北黨爭是指以陳名夏爲首的南黨與以馮銓爲首的北黨之間互相傾軋、彈劾的鬥爭。那麼,大清的黨爭爲什麼沒有延續下來呢?

大清是少數民族統治,入關後不得不使用漢臣,所以順治啓用了很多前朝的老臣,這也是順治無奈的手段罷了。在這種情況下,順治時期出現了漢臣間兩股勢力的對抗,一派是前明內閣大學士馮銓,他在前明投靠閹黨,被歸爲“北黨”,另一派是以陳名夏爲首的“南黨”,他們屬江南地主知識分子的代表。

不過大清的黨爭也絕對不是隻有順治朝,在康熙時期同樣存在,甚至不亞於順治朝。在康熙朝朋黨主要有鰲拜黨、明珠黨、索額圖黨、皇子黨等。

雖然大清的黨爭並沒有像明朝後期那樣危害大,但對大清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不過大清的朋黨並沒有延續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首先,大清的黨爭與明朝不同,雖然南北黨爭非常厲害,但他們所依靠的也只不過是掌握權力的滿人罷了,能否受到青睞,要看滿人大臣的態度了,更加別提影響皇帝的決策了。所以,他們底下這些人,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大清好歹屬於早期,不管是皇帝,還是國家層面,都處於發展的階段。不管是順治還是康熙,也都知道明朝黨爭的威脅。所以,強力的統治,完全可以壓制黨爭。就像順治和康熙,都在通過各種手段不遺餘力的打擊黨爭。包括各種制度的設立,以及文字獄,其實都是手段。

最後,大清雖然也沒有丞相,但一直在加強中央集權,到了雍正時期,通過設立軍機處達到了巔峯。所以,很難有勢力可以威脅到皇權,也不可能威脅皇帝的統治。更何況,順治、康熙和雍正這些人,明顯比大明末期的皇帝能力更強,手段更加豐富,不會受到牽制,而無能爲力。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