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处于怎样的水平,县域财政是怎样的状态?本文将通过一系列数据予以呈现。

我国目前的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和林区,其中由于市辖区通常作为城市城区的组成部分,在土地、财政和组织机构等方面不完全独立,因此,将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21(县市卷)》(以下简称《统计年鉴》),通过剔除其中市辖区,以剩下的1861个县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对象。以下各项指标及时间跨度,如无特别说明,均仅针对这些研究对象。

县域经济在中西部地区扮演更重要角色

2011年-2020年,我国县域GDP占全国GDP比重变化程度较小。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县域经济GDP从2011年的20.18万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39.12万亿元,同时,其GDP占全国GDP比重大致维持不变,从2011年的41.36%稍下降至38.60%。

具体到各县域间,则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与悬殊。2020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县域有41个,介于500亿元-1000亿元的县域有105个,300亿元以下的县域有1490个,占县域数量的80%以上。可见多数地区的县域GDP体量偏小。

以省级为单位看,无论是县域GDP规模或是平均GDP,江苏省均位列第一,发展质量较高。2020年,其县域GDP规模达到4.37万亿元,平均GDP为1066.9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均GDP是同为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县域GDP均值的2.04倍。可以说,县域GDP实力,江苏省遥遥领先。

从整体实力上看,东部地区省份的县域实力较强,但若从衡量县域经济在省内的重要程度,则中西部省份的县域经济在省内明显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按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来看,占比超过50%的省份包括贵州(64.72%)、河南(61.11%)、河北(55.43%)、湖南(54.28%)、山西(53.79%)、江西(52.41%)等省份。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相对较少有关。

相较之下,拥有深圳、广州两大城市的广东省,2020年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则仅有12.51%。

第三产业逐渐成县域经济主导产业

从产业结构上看,2011年-2020年,我国县域三产结构由2011年的16.44:53.74:29.82转变为2020年的15.03:40.15:44.82。明显地,第二产业在其中逐渐丧失主导地位,下降幅度最为明显;而第三产业则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这种情况在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地区均呈现相同的趋势。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其第一产业占比得到明显的提升,而第二产业占比则呈现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则保持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趋势。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与全国水平相比,其比重仍然偏低。同时,结合我国 “千亿县”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占比仍然超过50%。可见,第二产业仍然是县域经济,尤其是经济强县的发展支柱。

并且,由于县域经济受制于其经济规模和发展前景,第三产业中的相当部分行业未必适合于县域经济。因此,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前这样的产业结构可能仍将继续维持。

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呈“东强西弱”格局

县域经济GDP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具体到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又是怎样的情形?

整体上看,我国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11年,这些县级行政区划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17万亿元,2020年则增长至2.34万亿元,上涨近一倍。

不过,具体到不同地区则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东部、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力较强,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明显得到提升,2011年-2020年间上涨幅度均超过1.1倍。唯有东北地区,仅有不到5%的上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东部、中部地区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国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75%以上,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格局。

具体到各省份来看,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列前三,并且均超过2000亿元。而从增长幅度来看,2011年-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为西藏、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其涨幅均超过1.5倍。

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的同时,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也在明显上涨。2011年,我国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09万亿元,2020年则增长至7.83万亿元,上涨超过1.53倍。

具体到各地区之间,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各区域均呈现出类似的明显上涨,其中,东部地区最为明显,涨幅达1.67倍。而从支出占比来看,2020年,东部和西部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达到33.75%和39.41%。由此,不难看出,县域支出负担重,但财力有限,并且这种情形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尤其是西部地区。

撰稿/新京报记者 郑伟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