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旅客安置難題如何解決?如何開展有序撤離?如何更好落實“早發現”?

7月以來,廣西、甘肅、海南、新疆等省份的旅遊熱門城市暴發本土聚集性疫情。和其他出現疫情的城市相比,旅遊城市大都面臨疫情感染人數多、旅客安置壓力大和外溢風險高等防控難題。

多名受訪公共衛生和病毒學領域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景區人員聚集性高、流動性大,疊加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強,中國周圍國家疫情正處於高位等因素,當前,國內暑期旅遊熱門城市,尤其是沿海和內陸口岸旅遊城市,疫情防控壓力較大,出現新發疫情概率較高。旅遊城市應該採取多種舉措更好落實“早發現”,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大規模旅客安置難題如何解決?

面對上升期的本地疫情,一些旅遊城市採取臨時性的全域靜態管理措施,以降低疫情擴散、蔓延風險。但這也給當地帶來了短期內大規模旅客的安置難題。

在海南,8月1日以來,該省累計報告本土陽性感染者1507例,其中三亞市佔比超過八成。截至目前,三亞疫情仍處於高位上升期。

爲了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自6日凌晨6時起,三亞實行臨時性全域靜態管理;自當日下午6時起,目前在三亞,或7月23日以來有三亞旅行史的,暫不離島,按地區疫情防控要求進行核酸檢測,後續安排視三亞疫情防控情況確定。

三亞市政府副市長何世剛6日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介紹稱,約8萬多名遊客滯留在三亞。

而不久前,廣西最大的海島——北海市潿洲島也面臨類似考驗。7月12日,北海報告第一例無症狀感染者,隨後,當地感染者規模迅速增加,5日新增超過450例。13日起,北海對主城區實行臨時性管控措施,17日,潿洲島旅遊區暫時關閉全島景區景點,旅遊區採取區域管控,暫停所有人員進出;島內人員非必要不出村。根據當日北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上通報,有2000多名遊客滯留北海。

“從出現聚集性疫情後的地方總體處置思路來看,旅遊城市和其他城市並無二致,均是先立即啓動應急響應,再對風險區域做好分級管控和風險人員排查工作。但對於旅遊城市,大量遊客意味着當地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遊客安置、核酸檢測和撤離等工作上。”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教授魏晟稱。

對於滯留旅客的安置工作,魏晟表示,需根據疫情發展規模和當地資源供給能力兩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中,需要安置的旅客數越多,越考驗前期信息採集工作的完備性、應急預案啓動的及時性和跨地區乃至跨省的資源調配能力。

“只有當旅遊城市做好遊客流動大數據的蒐集和分析工作和政策信息變動的傳達工作,才能給後期旅客安置工作留足時間。”魏晟舉例稱,隨着疫情快速發展,涉疫旅遊景區的防控措施和政策可能出現快速調整的情況。如果一些原本有返程計劃的旅客,到了機場後才被告知航班取消,返回旅店又面臨無車可搭,回酒店又無房可住的情況,那麼,後期再協調成本會增大,疫情防控的壓力也會增大。

“假如這些防控政策的變動情況,可以及時通過短信、電話等形式,告知旅客,旅客們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調整後續個人安排。同時,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前期收錄的旅客信息,利用大數據等數字防疫的技術手段,對滯留旅客做出定點安置。相信在這些更細化、更精準也更有人情味的防控措施下,旅客對當地防控政策的配合度會更高。” 魏晟稱。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提示稱,由於一些旅遊城市的賓館、酒店、民宿等住宿資源有限,需防範在大量旅客滯留期間,這些賓館、酒店等出現病毒傳播。“如果防控部門風險評估工作沒提前做到位,疊加一些酒店通風、衛生環境差,部分房源居住人數超容等因素,酒店出現交叉感染的幾率會很高。”

隔離酒店對於消毒、入住人員管理有着明確要求,但當出現大規模旅客滯留、需要臨時調用儲備性的隔離酒店時,這些酒店從已人員清退、環境消殺,再到風險人員登記入住仍需要時間。

一名中部地區負責隔離酒店安置工作的地方疾控人員告訴記者,各地在做疫情防控預案時,一般會提前預留相當比例的酒店作爲儲備資源。這些酒店平時可以照常營業,當常態化的隔離酒店快要滿員時,會提前數日告知相關酒店方,讓其停止接客,做好被徵作隔離酒店的籌備工作。

“也可以對滯留旅客做好風險等級評估,讓滿足相關防控條件的旅客儘快通過閉環轉運到其他城市或者回到流入地去隔離。去年以來,如內蒙古額濟納旗等旅遊城市的疫情,已有相關的處置經驗可以借鑑。”魏晟稱。

如何開展有序撤離?

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對記者分析稱,疫情發生後,經流調研判,傳播鏈不清、風險場所和風險人員多、風險人員流動性大,疫情存在擴散風險時,不建議涉疫旅遊城市立即採取異地隔離,而應先在當地做好風險評估,摸清風險底數。但同時,如果當地採取臨時管控的措施,就應及時建立起與滯留人員規模相比配的核酸檢測能力和流行病學調查能力,讓旅客在完成風險排查、評估無風險後,儘快地有序撤離。

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表示,疫情發生後,在針對當地疫情風險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當地防控部門應對滯留旅客按照風險級別進行科學分類,繼而根據不同的風險級別,制定相應的核酸檢測和隔離管理要求,並安排人員有序撤離。

具體來看,滯留旅客的風險級別由低至高依次可劃爲:未到過中高風險區、非密接、次密接、健康碼爲綠碼的旅客;來自於涉疫地區但爲管控區外的、健康碼爲綠碼的旅客;來自於中高風險區或密接、次密接旅客。

在已採取全域臨時靜態管控的旅遊城市中,大多數都進行了分類處置。但一定時間內,部分城市仍存在大量旅客滯留的情況,這在金冬雁看來,或與當地核酸檢測效率跟不上有關。

他建議,可以採取“核酸+抗原”的辦法,先通過抗原將Ct值較低、人體內病毒載量較高、病毒傳播風險較大的旅客篩出來,再對於剩餘旅客進行核酸檢測,以提高檢測效率。

爲減少旅客撤離過程中發生疫情擴散等現象,盧洪洲建議,第一,在機場、車站、碼頭、高速路口等道口設立查驗關口,嚴格對離開人員嚴格查驗覈酸結果;第二,對流調中發現的已到外地的密接、次密接及高風險人員及時通報,及時進行管控;此外,倡導疫情本地居民非必要不離開本地。

如何更好落實“早發現”?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雖然暑期旅遊熱門地區疫情防控壓力較大,但這並不意味着當地旅遊市場需要完全停擺,而是要更好落實“早發現”,一旦發生疫情,將疫情規模控制在較小範圍內。

“但與此同時,近期多個旅遊城市發現較大規模的聚集性疫情也提醒,公共衛生管理能力需要和當地旅遊業發展水平相匹配。這不僅關乎新冠疫情防控,也和當地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姜慶五稱。

金冬雁也認爲,旅遊城市需要用最低的代價實現最好的疫情防控效果,即旅遊和經濟發展兩不誤。“一旦出現大規模人員感染和較長時間旅客滯留的情況,既會增加旅客在臨時住所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長遠來看,也會有損當地旅遊品牌的打造。”

盧洪洲建議,對於人員流動性大、聚集性強的旅遊景區,應建立起更完備的疫情應急響應預案並完善當地的醫療儲備能力。

其中,在管理上,旅遊景區應做好景區控流,嚴防人員聚集,儘量開放室外區域,嚴格落實體溫監測、查驗“健康碼”等措施,對於博物館、KTV、網吧等密閉空間應加強環境通風及人員管理,落實人員信息登記,出示健康碼、測溫等管理。

在醫療儲備上,應配齊配足如消毒物劑、消毒溼巾、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景區應設置臨時隔離場所,應建立景區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全面落實“早預防、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工作要求。

此外,由於當前中國主要鄰國疫情尚處於高位,常榮山提示稱,對於東西口岸城市,重點仍應放在“外防輸入”上,如對出海居民等重點人羣進行常規檢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