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彭強 北京報道

8月7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碳中和專委會等單位主辦的“碳中和金融產品創新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在會上表示,在“雙碳”目標下,低碳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傳統金融向碳金融的轉型,中國的碳金融產品和服務正邁入發展的快車道。

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務於減少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金融活動,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工具。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越來越多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工具,使得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形成,並讓排放主體來承擔這一成本。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全面啓動以來,以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爲代表的碳金融工具逐漸顯現出成本低、效率高和減排效果好等優勢。此外,一些地方主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也探索推出碳中和債券、碳中和基金等各類碳金融產品,有效地激發了市場減碳的內部動力,進一步推動經濟綠色轉型。

在全球範圍內來看,關注氣候變化和雙碳的進程,已經成爲一種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區域碳市場也在各地湧現。

德勤中國鑑定業務碳金融發展總監李健指出,目前全球範圍內運行的區域性碳市場超過25個,覆蓋了全球17%的溫室氣體排放和1/3的人口,在東南亞和南美洲等地還有20多個碳市場在計劃實施和籌劃階段。

李健表示,當前國內碳市場主要聚焦在電力行業,碳價整體仍處於40-60元/噸區間內。長期來看,隨着各大行業都納入碳市場,未來碳交易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整體的市場規模和碳價也將持續走高。

中國能源研究會碳中和專委會主任、三峽科技董事長江冰在會上指出,碳金融是雙碳目標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場經濟框架下,解決氣候、能源、污染等問題的有效方式。用好碳市場和碳金融,能夠破解技術研發資金難題以及傳統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難題,並有力促進綠色低碳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

對於整個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來說,碳金融也有自身的侷限性,因此“轉型金融”也開始受到關注。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天印指出,傳統的綠色金融注重於按照行業或項目分類評判資金支持方向,注重於支持原本就“純綠”或“接近純綠”的項目和增量的綠色資產。

在當前的綠色金融框架下,存量的高碳行業諸如煤電、化工、鋼鐵、建材等行業,要想向低碳轉型卻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存量高碳行業轉型如果得不到金融和政策支持,將會導致轉型延遲或失敗,有序轉型難以實現,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引發金融風險及失業等社會問題。

區別於綠色金融,轉型金融則是指通過融資計劃支持氣候變化戰略的實施,通過調整業務模式,以便爲低碳經濟轉型做出貢獻,範圍要更寬泛。

孫天印介紹稱,當前轉型金融還面臨着界定標準與披露要求未統一明確、轉型金融工具較爲單一、政策激勵沒有到位,以及“公正”轉型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等問題。

從產品角度來看,轉型金融仍是一個較爲新生的事物,整體的規模也還較小,相較於國際上數千億美元的規模,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彭強)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