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這個7月,機器人概念又火了。先是特斯拉CEO反覆確認要發佈“人形機器人”,接着,減速器持續領漲。今年1-7月,主要協作機器人廠商大都獲得了新一輪次的融資,金額大多過億元。

投資熱的背後是什麼?衆多機構調研的結果指向機器換人、人機協作的大趨勢。而這已不是機器人概念第一次被推向“風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催生出的無接觸服務需求,就曾讓機器人尤其是服務機器人行業出現應用拐點。

如今,雖然機器人行業仍面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替代率提升等問題,但其發展前景仍然讓資本趨之若鶩。

讓機器解放人

貨物自己下電梯出倉庫,來到工廠碼頭,自己打包,發往客戶。這是搬運機器人工作的畫面。如今,這類解決跑腿問題的移動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汽車裝配、3C電子、物流倉儲等行業。據瞭解,移動機器人目前的國產化率很高,達80%以上。

“沒有哪個行業不需要搬運,有搬運的地方就有移動機器人應用的可能。”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裁陳洪波稱自己公司的移動機器人產品爲機械“腳”——與人們熟知的“機械臂”相對應。

“機械臂解決的是用手組裝的問題,我們解決的是用腳跑腿的問題。”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僅他們公司定製的移動機器人就要搬運不同形態的物料,“有的重、有的輕,有的長、有的短,有的需要壘得很高,有的要跟滾筒對接”。從2016年起,公司連續5年把產品帶到德國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參展。

而17年前,這還是家靠電路板焊接模具掙錢的公司。“這些模具可以自己搬來搬去嗎?”當時客戶隨口的一句話,讓公司年輕的創始團隊誤打誤撞改換了賽道,其中就包括陳洪波。

當時,物聯網、雲計算、5G等技術還未興起。“2005年我們調研發現,不管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移動機器人的市場缺口都很大。”陳洪波記得,2008年他們推出第一款簡易型搬運機器人,但市場接受度不高,得反覆找企業溝通,介紹無人化搬運的好處。

情況在2010年後發生變化,爲應對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挑戰,不少製造業企業加快了生產智能化升級的步伐。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2019年發佈的《中國企業綜合調查(CEGS)報告(2015-2018)》表明,使用機器人企業所僱傭的勞動力人數佔樣本總體的比例從2008年的12%提升至2017年的37%,10年之間快速提升約2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約有40%的製造業芳動力人口已受到機器人使用的潛在影響。

另據《2021中國企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發展研究報告》,受調研的樣本中,65.1%企業正在實施數智化轉型升級,34.9%企業有數智化轉型升級的意願。此外,有83.9%企業認爲通過數智化實現企業效率提升,可以增強企業競爭力。

降低勞動力成本、解放人成爲不少企業轉型的第一步,在生產端,智能化體現在機器人的引入上。相比於體積大、力量強,必須單獨作業的傳統工業機器人,一些企業開始轉向協作機器人。這些擁有多個關節的機器人更加靈活,除了能夠搬運、碼垛、上下料、外觀檢測外,還能更安全地與人近距離交互,應對極爲小巧精密的工業零部件的裝配,從而解放人的雙手。

而這種對人的解放的追求直到今天仍在延續。“這次是機器人行業整體的一個估值上行,其本質上的底層驅動邏輯還是機器換人。”國投招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投招商”)董事總經理曹正從2015年就開始關注機器人產業鏈的投資機會。

國產“減速器”爲中國智造加速

減速器是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它控制着機器人的“關節”運動,其精度高低決定了機器人操作時的精細程度。

但就是這樣存在高技術壁壘的核心零部件,曾被海外企業壟斷數十年,國內機器人廠商常常面臨供貨交期時間長、產品售價高的困境。如今,經過多年努力,國內企業在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取得了突破,由此帶動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工信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技術和產品均實現突破。從規模上看,工業機器人產量從7.2萬套增長到21.2萬套,年均增長31%。

“‘十三五’期間,通過持續創新、深化應用,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曾表示,中國機器人產業已基本形成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創新有序推進,整機研發及批量製造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鏈應變能力和協同發展能力持續提升。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目標,到2025年,我國要成爲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製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

政策層面的積極信號,給了企業信心,也增強了投資人信心。

作爲國投系的一員,國投招商長期聚焦先進製造業的各個領域,圍繞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本體以及工業智能化和數字化進行廣泛佈局。這其中就包括節卡機器人,這家使用國內品牌減速器的企業,已推出多個系列的協作機器人,1臺協作機器人的工作量相當於3個工人。去年,這家中國企業還成爲豐田汽車協作機器人領域全球唯一供應商。

多年前人們關於解放人、提高生產力的想象正成爲現實。多款國內自主研發的協作機器人被應用於全球汽車產業鏈、3C電子、半導體等工業領域,新消費、新零售等商業領域及智慧物流、無人配送等服務領域。

得益於國產諧波減速器的發展,協作機器人的國產化程度正大幅提高,並促成國內產業鏈形成上下游配套,形成成本優勢。有數據統計,在協作機器人的細分賽道中,中國企業已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智能化需求“方興未艾”

降低中小企業自動化門檻、賦能更多企業的智能製造……國內減速器、協作機器人的發展前景,無疑爲當下的機器人投資熱添了一把火。

這樣的投資熱度是否存在過熱和泡沫?孵化過多個知名機器人項目的王田苗,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北航機器人所名譽所長。他在今年7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一個新興的產業發展往往是因爲有一定的期望與未來價值,才加劇了資本的加持,才形成了泡沫,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發展過程中特別是開始都是有泡沫的。”

實際上,現在火熱的機器人賽道在2018年、2019年也經歷過資本的階段性冷落。“因爲機器人這樣的硬科技領域,培育週期起碼需要5年,投資見效沒那麼快。”在曹正看來,機器人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週期長、風險大、投入多,更需要對產業鏈上下游進行紮實的研究。

對於這次的“機器人”投資熱,曹正認爲,“這背後的底層驅動邏輯一直沒有變,就是整個製造業對智能化、數字化的需求。這個需求可以說是‘方興未艾’”。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雲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08月09日 06 版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