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鄒海醫生牽頭,聯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俊、上海市中醫院宋宏偉等,在上海市“醫苑新星”青年醫學人才培養計劃、上海市人才發展基金資助下,建立了以醫學科普爲主的“爲你解答”團隊。本次通過小問答的形式,讓大家瞭解在立秋時節古人如何養生。

8月8日,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立秋後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古代先賢則總結了在立秋節氣的養生要點。

古人是如何在立秋節氣生活起居的呢?

在《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錄“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爲飧泄,奉藏者少”。

古籍的這段記錄我們如何理解呢?

從字面意思看,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氣清肅,地氣明靜,人應早睡早起,和雞鳴早起的活動時間相仿,天人合一,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形神俱守,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神思外馳,以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適應秋令的特點而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若爲違逆了秋收之氣,就會傷及肺臟,使提供給同藏之氣的條件不足,秋日未守,則陽氣不藏冬天就要發生飧泄病,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

古籍的這段記錄對我們現代生活有什麼關聯呢?

中醫養生是“天人相應”,即人與大自然要和諧統一,養生也必須符合大自然規律。在夏季因爲日照時間較長,因此睡眠是“晚睡早起”,而到了秋季,陽氣始降,作息規律要儘快改爲“早睡早起”。立秋之後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冷熱變化快,人們易生病。早睡有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而早起適量的運動,保持一天好心情的同時又能把每日的心肺功能儲備積極的調動起來,良好的情緒,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的發生。

除了“早睡早起”,我們要還注意什麼呢?

談到秋季還要注意的是秋季往往是“燥”的,而我們的肺是“喜潤惡燥”,同時,暑性傷津耗氣,夏季大量汗液的散發,也會導致體內津液相對虧耗,損傷肺津,因此入秋要特別注意養肺陰潤燥。

這裏的“燥”根據秋季溫度的不同,又可分爲“溫燥”與“涼燥”,即“秋老虎”伴氣候乾燥是“溫燥”,而秋盡冬來時則易發生“涼燥”。“溫燥”與“涼燥”主要表現都有口、脣、鼻咽乾燥,乾咳無痰,皮膚乾裂,大便祕結等表現,而前者還有發熱,出汗,口腔潰瘍,鼻衄,口乾渴等;後者則怕冷、頭痛無汗,皮膚幹癢,乾咳無痰,雖口脣乾燥而不渴等表現,治療上兩者也是不同的。

根據“溫燥”與“涼燥”的不同,我們平時養生時會選用不同的水果與蔬菜。

防治“溫燥”可選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蔔、百合、鮮石斛;

防治“涼燥”可選柿子、石榴、廣柑、蘋果、白果、核桃、銀耳、藕、胡蘿蔔、黑芝麻等。

因秋易“燥”,所以飲食還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礎上多喫些酸味、甘味食物,中醫有“酸甘化陰”之說,可以潤肺燥。

對秋季疾病的預防,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第一,感冒、支氣管炎。每到季節交替的時期都有不少的人被感冒纏身,而立秋之後天氣也是開始變得忽冷忽熱了,因此也是感冒的多發季節,所以養生要多注意預防感冒。建議平時多注意根據天氣的變化適當的增減衣物,養成進門脫衣,出門增衣的習慣,早晚溫差較大時,尤然。

第二,胃病。要多注意胃病的預防,因爲當人體遭受冷空氣的襲擊時就會導致胃酸的分泌過多,腸胃很容易出現痙攣,再加上立秋後食慾大增等因素導致胃病的發作。建議多注意保暖之外要經常去運動。在飲食上也需要控制,做好少喫多餐,定時定量,避免過飽過飢。

第三,過敏性疾病。如尋麻疹、哮喘、過敏性鼻炎。易過敏人羣對環境變化敏感,適應環境能力差。一方面要加強體育鍛煉、尤其是跑步,游泳,跳繩,騎自行車之類有氧運動,以增強體質。另一方面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尤其是體質較弱的老人及兒童,應及時增減衣物,不可盲目堅持“春捂秋凍”之類老話。

鄒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張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