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张玉林

整理编辑:灵兰小草

伤寒论万人行 第五讲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解:太阳病用汗法是正治,但却用了下法,这是误治,没有好,然后用发汗治疗,这是以药试病。

用下法伤了胃阳之气(内伤)和津液(外伤)。造成内外俱虚,身冷脉细,浑身软弱没劲儿。

这种情况可用新加汤。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解: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是少阴证。不呕,无少阳证。不渴,无阳明证。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生附子可回阳救逆,炙附子是温通经脉的。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解:身疼痛,麻黄汤证;脉以浮沉分表里,浮是表,沉是里,数(快)为热,迟为寒;脉沉迟是里寒证。

表证又未解,里边还有寒。用新加汤治疗。

桂枝汤+人参+芍药+生姜=新加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掰开)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汤把芍药(白芍)加大一点儿,生姜加大一点儿,人参加大一点儿,是为了补充津液。

伤寒论中的人参都是用于补津液的。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解:汗出不彻的时候,是可以用桂枝汤发汗的。但是此条不允许用桂枝汤发汗,因为有“汗出而喘”,是由气上冲导致的。气上冲用石膏(重坠)、杏仁。

无大热:里热和表热都不明显,没有阳明证,表证已解,没有必要用桂枝汤了,仅仅是汗出而喘。如果表热依然有的话,是因为其气上冲,邪气被正气赶跑了,没有压着,上冲,降这种气,用的是杏仁。没大热为什么用清热的石膏?石膏不完全是清热,这里是要把上冲之气给降下去。石膏是矿物质,有重坠的性质,作用是降下,不是清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解:太阳病,发汗过多,伤津液,亡阳。

叉手自冒心,是一种动作,一种形式的描述。

心下悸,捂着心口,是血不养心的表现。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解:脐下悸:气上冲,水逆;小肚子跳动不安,欲作奔豚,气从少腹冲心,要上冲还没冲,如果已经冲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不合适的,此时是还没往上跑。“欲作”桂枝汤去掉白芍,生姜,加茯苓,让水从肾走。白芍用上也行,利水、缓急止痛。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也行。

桂枝汤-芍药生姜+茯苓=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甘澜水不必考虑,直接用水。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解:这里的腹胀满,是亡阳后造成的虚胀满。

素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得伤寒后用桂枝汤要加上厚朴、杏仁,厚朴是向下行气、降气的,杏仁也是降下的。平胃散,厚朴、苍术、陈皮、甘草,燥湿消胀。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可用于减肥、厌食证。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解: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腹以通为顺,现在不通,是满的,原因是气上冲胸。所以叫“逆满”。

起则头眩:“眩”当做昏昏沉沉的意思,不清醒,不是天旋地转的意思。

美尼尔综合征,现在改名叫耳石症,那个是天旋地转的旋,严重的一定是要吐,伴有全身出汗。

脉沉紧:病变位置较深,有寒。

发汗则动经:“动经”是肉跳,不一定是哪儿跳。

身为振振摇:摇摇晃晃,肌肉跳动,身晃,走不稳。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水气挟,水和气一块向上冲,冲到哪儿,冲到头,昏昏沉沉,冲到四肢,摇摇晃晃不稳当。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用它降逆的作用,茯苓利水淡渗,白术健脾,气上冲,挟水,甘草养胃(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吐和下伤的都是胃阳,吐是胃阳虚导致的。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解:太阳病,汗法是对的,但是病不解,本来是恶寒的,反恶寒者,解释成恶寒比较重的,甘草、附子可用,但是加芍药干嘛?腹痛,四肢拘急用芍药多,这里用芍药从病机上讲不通,老师的认知,是后人传抄失误,先搁置。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解:经过发汗,又经过用下法,病还没好。烦躁,阴证引发的烦躁,表现恶寒,手足凉。同时也是一个虚症,还伴有水湿。

病仍不解后面,应补上症状和脉象。

脉象:偏沉微,迟

症状:虚寒下利,闹肚子,小便不利,里虚寒,用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下,伤津液很重,没有物质把血管充盈起来,重用茯苓,淡渗利水,人参生津补虚。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解:发汗后,误下,误吐,或者正治后,也可能出现虚的现象。这时候要判定下是哪儿虚,如果是里虚,那么用四逆汤,如果是胃虚,那用小建中汤。不一定是这两个,很多部位都可能出现虚,可引出五个方子或者八个方子。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实是指阳明里实证。阳明伴热,是阳明实证,当和胃气,不是和解的意思,此处是调和胃气,用泻法,用调胃承气汤。

胃承气汤: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煮两沸。顿服。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解:发汗是正治。烦躁不得眠,应该不是很严重的轻微烦躁。胃中干,想喝水,少少,慢点儿喝,不能牛饮。令胃气和则愈,渴就止住了,就好了。

胃停水,停的是废水,没用的水。不想喝水,是喝进的水没有被吸收,原因是废水占据了位置。

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短赤,废水存在下焦。微热消渴者:消渴,大概跟烦渴相近,消渴是渴,饮水不缓解,慢喝快喝都解决不了渴。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经过治疗后,或者人来了,没治,就有脉浮数,烦渴的症状了。还会有小便不利,尿短赤。

脉浮数,烦渴者:人参白虎汤证。

脉浮数,烦渴者,小便不利:五苓散证。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解:写的是伤寒,不一定是伤寒,也可能是中风,如果真是伤寒,应该无汗。“汗出而渴”

汗出而渴、小便不利:两条都有才是利水剂的指征。不渴:还是胃中有停水。

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甘草固护脾胃,生姜在桂枝汤里是协助桂枝去发汗的,暖胃的,辛味的,走而不守的。生姜在这儿协助桂枝防止气上冲,起暖胃作用,协助甘草去健胃,茯苓利水淡渗,把胃中停水通过小便利出去。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解:表证不解:烦而呕,少阳证的指征。渴,阳明病的指征,同时还有阳明,三阳并病。太阳要用汗法,少阳病要用和解法,阳明病要用清下法(禁用汗法)。

水逆:喝点儿水,喝进去就吐,吃东西没事儿,是胃中停水造成的。

五苓散,消掉胃中停水,一个人有太阳,又有阳明,又有少阳,顺序是先去掉少阳的烦。

有表证又有里虚:先救里。

又有表证又有里实:先解表。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解:发汗过重引起各种病症。耳聋是气血供应不足造成的耳聋,不是神经性耳聋。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渴欲饮水,发汗后,气上冲,挟水气上冲到咽喉,就喘,不重的 话,自己恢复。基本上不用治。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身上很热,拿水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