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張玉林

整理編輯:靈蘭小草

傷寒論萬人行 第五講

60、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解:太陽病用汗法是正治,但卻用了下法,這是誤治,沒有好,然後用發汗治療,這是以藥試病。

用下法傷了胃陽之氣(內傷)和津液(外傷)。造成內外俱虛,身冷脈細,渾身軟弱沒勁兒。

這種情況可用新加湯。


61、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解: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這是少陰證。不嘔,無少陽證。不渴,無陽明證。

乾薑附子湯: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生附子可回陽救逆,炙附子是溫通經脈的。


62、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主之。

解:身疼痛,麻黃湯證;脈以浮沉分表裏,浮是表,沉是裏,數(快)爲熱,遲爲寒;脈沉遲是裏寒證。

表證又未解,裏邊還有寒。用新加湯治療。

桂枝湯+人蔘+芍藥+生薑=新加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蔘三兩  大棗十二枚(掰開)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湯把芍藥(白芍)加大一點兒,生薑加大一點兒,人蔘加大一點兒,是爲了補充津液。

傷寒論中的人蔘都是用於補津液的。



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解:汗出不徹的時候,是可以用桂枝湯發汗的。但是此條不允許用桂枝湯發汗,因爲有“汗出而喘”,是由氣上衝導致的。氣上衝用石膏(重墜)、杏仁。

無大熱:裏熱和表熱都不明顯,沒有陽明證,表證已解,沒有必要用桂枝湯了,僅僅是汗出而喘。如果表熱依然有的話,是因爲其氣上衝,邪氣被正氣趕跑了,沒有壓着,上衝,降這種氣,用的是杏仁。沒大熱爲什麼用清熱的石膏?石膏不完全是清熱,這裏是要把上衝之氣給降下去。石膏是礦物質,有重墜的性質,作用是降下,不是清熱。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解:太陽病,發汗過多,傷津液,亡陽。

叉手自冒心,是一種動作,一種形式的描述。

心下悸,捂着心口,是血不養心的表現。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解:臍下悸:氣上衝,水逆;小肚子跳動不安,欲作奔豚,氣從少腹衝心,要上衝還沒衝,如果已經衝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不合適的,此時是還沒往上跑。“欲作”桂枝湯去掉白芍,生薑,加茯苓,讓水從腎走。白芍用上也行,利水、緩急止痛。桂枝湯加茯苓白朮也行。

桂枝湯-芍藥生薑+茯苓=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甘瀾水不必考慮,直接用水。


66、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

解:這裏的腹脹滿,是亡陽後造成的虛脹滿。

素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得傷寒後用桂枝湯要加上厚朴、杏仁,厚朴是向下行氣、降氣的,杏仁也是降下的。平胃散,厚朴、蒼朮、陳皮、甘草,燥溼消脹。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薑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 人蔘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可用於減肥、厭食證。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爲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解: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腹以通爲順,現在不通,是滿的,原因是氣上衝胸。所以叫“逆滿”。

起則頭眩:“眩”當做昏昏沉沉的意思,不清醒,不是天旋地轉的意思。

美尼爾綜合徵,現在改名叫耳石症,那個是天旋地轉的旋,嚴重的一定是要吐,伴有全身出汗。

脈沉緊:病變位置較深,有寒。

發汗則動經:“動經”是肉跳,不一定是哪兒跳。

身爲振振搖:搖搖晃晃,肌肉跳動,身晃,走不穩。爲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水氣挾,水和氣一塊向上衝,衝到哪兒,衝到頭,昏昏沉沉,衝到四肢,搖搖晃晃不穩當。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用它降逆的作用,茯苓利水淡滲,白朮健脾,氣上衝,挾水,甘草養胃(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水)吐和下傷的都是胃陽,吐是胃陽虛導致的。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解:太陽病,汗法是對的,但是病不解,本來是惡寒的,反惡寒者,解釋成惡寒比較重的,甘草、附子可用,但是加芍藥幹嘛?腹痛,四肢拘急用芍藥多,這裏用芍藥從病機上講不通,老師的認知,是後人傳抄失誤,先擱置。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解:經過發汗,又經過用下法,病還沒好。煩躁,陰證引發的煩躁,表現惡寒,手足涼。同時也是一個虛症,還伴有水溼。

病仍不解後面,應補上症狀和脈象。

脈象:偏沉微,遲

症狀:虛寒下利,鬧肚子,小便不利,裏虛寒,用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蔘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 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下,傷津液很重,沒有物質把血管充盈起來,重用茯苓,淡滲利水,人蔘生津補虛。


70、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解:發汗後,誤下,誤吐,或者正治後,也可能出現虛的現象。這時候要判定下是哪兒虛,如果是裏虛,那麼用四逆湯,如果是胃虛,那用小建中湯。不一定是這兩個,很多部位都可能出現虛,可引出五個方子或者八個方子。

不惡寒,但熱者,實也:實是指陽明裏實證。陽明伴熱,是陽明實證,當和胃氣,不是和解的意思,此處是調和胃氣,用瀉法,用調胃承氣湯。

胃承氣湯:

芒消半升 甘草二兩,炙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煮兩沸。頓服。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解:發汗是正治。煩躁不得眠,應該不是很嚴重的輕微煩躁。胃中幹,想喝水,少少,慢點兒喝,不能牛飲。令胃氣和則愈,渴就止住了,就好了。

胃停水,停的是廢水,沒用的水。不想喝水,是喝進的水沒有被吸收,原因是廢水佔據了位置。

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短赤,廢水存在下焦。微熱消渴者:消渴,大概跟煩渴相近,消渴是渴,飲水不緩解,慢喝快喝都解決不了渴。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經過治療後,或者人來了,沒治,就有脈浮數,煩渴的症狀了。還會有小便不利,尿短赤。

脈浮數,煩渴者:人蔘白虎湯證。

脈浮數,煩渴者,小便不利:五苓散證。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解:寫的是傷寒,不一定是傷寒,也可能是中風,如果真是傷寒,應該無汗。“汗出而渴”

汗出而渴、小便不利:兩條都有才是利水劑的指徵。不渴:還是胃中有停水。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甘草固護脾胃,生薑在桂枝湯裏是協助桂枝去發汗的,暖胃的,辛味的,走而不守的。生薑在這兒協助桂枝防止氣上衝,起暖胃作用,協助甘草去健胃,茯苓利水淡滲,把胃中停水通過小便利出去。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解:表證不解:煩而嘔,少陽證的指徵。渴,陽明病的指徵,同時還有陽明,三陽並病。太陽要用汗法,少陽病要用和解法,陽明病要用清下法(禁用汗法)。

水逆:喝點兒水,喝進去就吐,喫東西沒事兒,是胃中停水造成的。

五苓散,消掉胃中停水,一個人有太陽,又有陽明,又有少陽,順序是先去掉少陽的煩。

有表證又有裏虛:先救裏。

又有表證又有裏實:先解表。


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解:發汗過重引起各種病症。耳聾是氣血供應不足造成的耳聾,不是神經性耳聾。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渴欲飲水,發汗後,氣上衝,挾水氣上衝到咽喉,就喘,不重的 話,自己恢復。基本上不用治。以水灌之亦喘:發汗後,身上很熱,拿水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