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红网

□张常熙(重庆大学)

近日,安徽一名男生中考只考了523分,没能考上当地的重点高中,查完成绩后,妈妈撕下儿子初中时期获得的满墙奖状。这条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广泛讨论。

在各大媒体报道所附的视频中,妈妈撕下孩子多张挂在墙上的奖状,其中不乏孩子在初中阶段多次考试中,数学、语文等单科目奖项和名次奖项,但在撕下孩子的奖状后,妈妈也将厚厚一叠奖状妥善保存。另据报道,这位男生叫刘宇(化名),从初二开始成绩下滑,妈妈撕下奖状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得知刘宇成绩下滑后也非常失望,对于妈妈的行为,他并不生气。

针对此事,相较于探讨望子成龙的教育理念,以及唯分数主义的社会现状,笔者更想发自内心地问一句:这个视频从何而来,又为何拍摄和传播?

首先,此事关乎刘宇一家,对于考了并不理想分数的刘宇,中考分数是一个极度私人化的事情,此视频的拍摄和传播,是否经过当事人的允许?其次,即使视频拍摄是刘宇的家人所为,在拍摄内容中对于刘宇的个人信息不加处理,甚至在奖状上可以看到刘宇同学的真实姓名,并通过奖状上的内容从而可以轻松推断出如入学年份等等他的个人信息,这恐怕没有给与孩子的隐私以尊重。

相关媒体的传播以及互联网热心网民的参与和评论,或许可以理解为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以及升学话题的关注。从舆论的反应来看,很多人也希望保护心灵脆弱的孩子,希望这对父母能在外界的压力下,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而非打压。可是,每一次的视频转发与报道,都让刘宇的中考分数、个人信息不断被曝光,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舆论运锋刃于无形,本想解救重压之下的孩子,最后却可能压倒了孩子。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笔者相信,刘宇父母或许要比很多网友更有心得,也相信父母之爱子,家长必然愿意接受孩子在考试上的失利,以及来自于舆论正向的建议。

明代思想家吕坤曾在《呻吟语》中提过“七不责”,其中一条叫做“对众不责”,意为不要在大庭广众下责备孩子,也不要经常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或者将孩子的糗事反复说给其他人伤害其自尊。而刘宇父母,也就是最可能拍摄原始视频的人。用短视频记录孩子的成长无可厚非,育儿博主们的爆火也证明了,网友对孩子的成长故事喜闻乐见。但是,无论是记录孩子的进步也好,想以视频做警醒也罢,刘宇不是两三岁牙牙学语的幼儿,而是正在生成独立思想的青少年。家长务必尊重孩子意愿,并保护孩子个人隐私。至于网友们,也要有这种意识。互联网虽不吝啬对于陌生人的鲜花和点赞,也包容青春期的小小挫折,但是前提从不是在撕碎的自尊前大做文章。

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以及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围绕此事,舆论在探讨宏观的唯分数论与当今的升学体系时,是否忘记了藏匿于宏观下的小小个体?

扒下的是奖状,扒开的是隐私。请让刘宇过一个属于少年时代的快乐暑假,他可能不一定能拿到满分,但家长和网友们应给予他的隐私以“满分的尊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