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紅網

□張常熙(重慶大學)

近日,安徽一名男生中考只考了523分,沒能考上當地的重點高中,查完成績後,媽媽撕下兒子初中時期獲得的滿牆獎狀。這條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廣泛討論。

在各大媒體報道所附的視頻中,媽媽撕下孩子多張掛在牆上的獎狀,其中不乏孩子在初中階段多次考試中,數學、語文等單科目獎項和名次獎項,但在撕下孩子的獎狀後,媽媽也將厚厚一疊獎狀妥善保存。另據報道,這位男生叫劉宇(化名),從初二開始成績下滑,媽媽撕下獎狀是爲了激勵孩子努力。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得知劉宇成績下滑後也非常失望,對於媽媽的行爲,他並不生氣。

針對此事,相較於探討望子成龍的教育理念,以及唯分數主義的社會現狀,筆者更想發自內心地問一句:這個視頻從何而來,又爲何拍攝和傳播?

首先,此事關乎劉宇一家,對於考了並不理想分數的劉宇,中考分數是一個極度私人化的事情,此視頻的拍攝和傳播,是否經過當事人的允許?其次,即使視頻拍攝是劉宇的家人所爲,在拍攝內容中對於劉宇的個人信息不加處理,甚至在獎狀上可以看到劉宇同學的真實姓名,並通過獎狀上的內容從而可以輕鬆推斷出如入學年份等等他的個人信息,這恐怕沒有給與孩子的隱私以尊重。

相關媒體的傳播以及互聯網熱心網民的參與和評論,或許可以理解爲社會各界對於未成年人教育問題以及升學話題的關注。從輿論的反應來看,很多人也希望保護心靈脆弱的孩子,希望這對父母能在外界的壓力下,多給予孩子關心和愛護而非打壓。可是,每一次的視頻轉發與報道,都讓劉宇的中考分數、個人信息不斷被曝光,這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輿論運鋒刃於無形,本想解救重壓之下的孩子,最後卻可能壓倒了孩子。

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筆者相信,劉宇父母或許要比很多網友更有心得,也相信父母之愛子,家長必然願意接受孩子在考試上的失利,以及來自於輿論正向的建議。

明代思想家呂坤曾在《呻吟語》中提過“七不責”,其中一條叫做“對衆不責”,意爲不要在大庭廣衆下責備孩子,也不要經常在他人面前訓斥孩子,或者將孩子的糗事反覆說給其他人傷害其自尊。而劉宇父母,也就是最可能拍攝原始視頻的人。用短視頻記錄孩子的成長無可厚非,育兒博主們的爆火也證明了,網友對孩子的成長故事喜聞樂見。但是,無論是記錄孩子的進步也好,想以視頻做警醒也罷,劉宇不是兩三歲牙牙學語的幼兒,而是正在生成獨立思想的青少年。家長務必尊重孩子意願,並保護孩子個人隱私。至於網友們,也要有這種意識。互聯網雖不吝嗇對於陌生人的鮮花和點贊,也包容青春期的小小挫折,但是前提從不是在撕碎的自尊前大做文章。

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原則。處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項,應當符合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以及保護未成年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圍繞此事,輿論在探討宏觀的唯分數論與當今的升學體系時,是否忘記了藏匿於宏觀下的小小個體?

扒下的是獎狀,扒開的是隱私。請讓劉宇過一個屬於少年時代的快樂暑假,他可能不一定能拿到滿分,但家長和網友們應給予他的隱私以“滿分的尊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