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10年前,袁野差不多三天才处理一件市民来电;10年后,他的工作量翻倍,高峰时一天就有30多个诉求件。电话多了,他和群众的联系也更密切了。

袁野是怀柔区北房镇12345接诉即办专员。2013年,他刚到镇里上班,那时候,12345还叫“北京市非紧急救助服务综合受理调度平台”,作为北房镇“全程办”的办事员,袁野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调度平台转派到区分中心的诉求。

“当时市民对这条热线认可度不高,使用率也低。”袁野还记得,有一回,一位市民向非紧急救助平台反映了自己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问题。这个诉求派单到了区里,分中心再派单到北房镇。等袁野找到这位市民的时候,对方却说,“我也没指望你们回。前几天已经找了办事部门,事情还没解决,以后不想再打了。”

市民的几句话让袁野十分惭愧,“说明我们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2016年开始,袁野处理的来电开始多了起来,由于是郊区乡镇,业务量相比城区会少些,一天下来,他也就处理三四个诉求件。袁野回忆,当时对市民来电的处理也有了时限要求,15个工作日内必须答复。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便民电话中心更名为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并正式启动“接诉即办”机制。没有任何中转,袁野和同事们会收到12345热线直派过来的市民诉求,要求基层单位快速回应解决,区政府负责跟进工单的督办和考核。

派单下去就肯定有结果,诉求人铁定会等到回音。这一点也直接反映在袁野工作中。从那之后,每天他至少处理十余条来电,多的时候一天30多个诉求件。小到家门口路不平、灯不亮,大到征地拆迁等农村发展问题,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让袁野变成了大忙人。

2020年3月,新冠疫情袭来,南房村一名老人患有脑血栓、无法走动,因其儿子出差返京需隔离14天,导致老人基本生活起居无法得到保障,无奈之下,老人致电12345寻求帮助。

接到诉求后,袁野马上联系老人耐心沟通,将情况汇总后上报镇主管领导,并联系镇包村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委会人员及时来到老人家里,不仅为老人做了全面身体检查,还协调镇敬老院,派出专人24小时照料老人日常生活。 “12345真管用,以后我还会常打。”老人对北房镇感激万分。

从不被信任,到被寄予厚望,10年间,袁野累计办理群众诉求1.8万件,也感受到接诉即办带来的改变。也是在这一个个诉求处理过程中,热心肠、为人实在的袁野和市民的距离越来越近,还和许多人成为朋友。

去年7月,住在幸福东园社区6层的李先生,家中发生了好几次屋顶漏雨,打12345诉求后,派单到了袁野这里,他第一时间通知有关部门调研解决,施工后也经常跑到现场,15天后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前不久,这个小区管道又进行维修,水压上不去,家里的水流很小,知道情况后,袁野主动给小区送水,跑上跑下很多趟,累得气喘吁吁。

袁野还记得十年前那位办理营业执照而求助的居民,“如果是现在,至少不会在流程上让人家等太长时间了。”

现在,办完事儿后,袁野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对方,“以后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反正您打12345也是派单给我,找我最直接。”

平时空闲的时候,袁野喜欢到处走走看看。北房镇裕华园社区拉“飞线”充电现象屡禁不止,袁野“未诉先办”,和居委会一起,推动在社区建起了充电车棚,居民通过手机扫码就能充电。

“如果我们能赶在老百姓之前发现问题的苗头,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在源头,推降诉提质、未诉先办,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增强群众获得感,那我们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又能更近一步。”袁野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