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昨日,“公募史上最大黑幕”傳聞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基金經理”一度上了微博熱搜。一微博博主爆料稱超300位基金經理違規參與場外期權,甚至有人被警方帶走調查。“新型老鼠倉”“公募基金信任危機”等話題開始被網友激烈討論,而“什麼是場外期權業務”更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傳言稱,一些基金經理找中介機構代持,通過場外期權的通道(一般是私募),在券商下單場外個股看漲期權,並加10倍左右槓桿,然後再用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拉昇,如果個股漲幅超過50%,那麼場外期權的浮盈就會超過500%。

一時之間,網友們都被這些數字震驚了。那麼,這種“場外期權新型老鼠倉”的形式真的可能實現嗎?

期貨日報記者在向私募、公募及券商人士諮詢後瞭解到,這種路徑是存在的。例如,一位基金經理在掌握內幕消息後,可以先找到一傢俬募,成立一個私募產品,再找到數位願意爲他代持的個人投資者對私募產品進行認購。認購完成後,再由該私募產品與券商簽訂一份場外期權協議。

雖然是可能的,但這樣的路徑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那麼簡單。

一位私募人士向記者表示:“一方面,私募自身可能面臨非法經營的風險,尤其是在投資者適當性問題上;另一方面,期權槓桿高,因此浮盈也高,異常的淨值也可能引來監管的關注。”

也有公募基金人士表示,現在監管部門對公募投研一線人員及親屬的投資賬戶、身份信息都進行了監控。這種涉及300餘人的大規模“場外期權老鼠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昨日,傳聞中被提及疑似提供通道的私募機構也進行了否認。

位於深圳前海的私募基金建泓時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基金產品因淨值過高受到質疑。對此,涉及傳聞的建泓時代基金經理趙媛媛表示:“這些流言沒有任何證據,老鼠倉對應股票肯定會被嚴重拋售,而我們的下期淨值沒有明顯變化,說明跟那些股票沒關係。”

與此同時,也有多家基金公司否認了旗下基金經理因違規被查而離職。另外,也有知情人士透露,該傳聞不實。

場外期權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可能是陌生的,但對期貨圈的投資者來說多少都有耳聞。與場內期權不同,場外期權是可以定製的,具有個性化,同時也有其複雜性。因此,場外期權業務並不對個人投資者開放,同時能作爲場外期權交易商的券商並不多。

8月5日,中國證券業協會(下稱中證協)剛發佈的最新一期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中,共有8家券商爲一級交易商,36家券商爲二級交易商,擁有場外期權交易商資格的券商共44家。

由於場外期權業務複雜程度高,加上信披還不夠透明,監管機構對券商開展該業務的風險也高度重視。6月2日晚間,證監會披露了3條行政監管措施公告,均涉及場外期權業務,被處罰的三家券商分別爲中金、中信建投和華泰。

而面對此次“場外期權老鼠倉”的傳聞,對券商這樣的交易商來說,也是有苦難言。

有券商人士告訴記者,上述“業務路徑”對場外市場的行業生態有很壞的影響。客戶利用內部消息,對交易商的市場定價也會形成較大擾動,交易商也不希望有這種情況。但交易商作爲產品提供者,在前端很難發現終端底層的情況。這種線下代持形式,期權交易商作爲產品提供者,適當性要求再嚴格,也沒法識別、管控到終端底層情況。

“我們也希望市場能夠淨化,目前來看,可能只有通過交易所大數據排查,是否有關聯度很高的交易。場外期權交易商業務都進行報備,同時在場內市場也會做相應的對沖。”上述券商人士說,場外期權只是一個對沖風險的工具,交易商只是工具的銷售者,如何使用是買家自己的決定。

作爲可以參與場外期權交易的機構,私募機構參與場外期權的風險,監管部門一直保持關注,2018年4月就曾全面叫停過私募的場外期權業務。有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介紹,場外期權是很好的風險對沖工具,尤其是量化類的產品需要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場外期權就可以服務個性化的需求。

事實上,監管機構對場外衍生品的監管規範已經有過多輪。2018年5月,中證協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監管的通知》,對交易商管理、標的管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數據報送、監測監控、自律管理等內容作出了全面規範。2021年9月,爲進一步完善場外期權業務的制度供給,促進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的健康規範發展,中證協發佈了《證券公司場外期權業務管理辦法》,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靈活設置資質要求、適度擴大標的範圍、優化投資者適當性、穩定業務預期、強化監測監控。

期貨和衍生品法已正式實施,未來對場外衍生品市場包括場外期權業務的監管必將進一步強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