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還貸潮突現,投資者恐陷理財焦慮(少數派投資)

來源:少數派投資

7月中旬,爛尾樓斷供的事件餘音未散,近期全國各地還貸潮的聲音也是頻頻傳出。8月初,交通銀行一則收費標準調整公告,提前償還部分貸款每年免收一次補償金的優惠不再持續,所有提前還款(包括全部和部分)均按照提前還款本金金額的1%收取補償金。而後,該公告撤銷。此舉似乎坐實了還貸潮的發生,也透露出銀行在阻止此類事件的蔓延。

從國家公佈的統計數據來看,居民也有一定的提前還款意願基礎。根據央行數據,個人貸款增速下滑,2022年上年住戶貸款增加2.18萬億,增量不足去年同期的一半;根據境內住戶存款統計,我國住戶的銀行存儲餘額已經達到112.8萬億元,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超過10萬億元。居民的存款現金目前非常充裕。

引發還貸潮發生的原因是複雜多樣的,在現實和當下經濟背景下,減少槓桿和負債也是一種天然防禦性的策略。其中有一個最直觀的因素就是,理財收益率逐步走到了房屋貸款利率之下。原先多餘的現金可以買穩定收益的理財產品而不用急着還款,一旦理財收益無法覆蓋貸款利率,勢必導致部分居民選擇現金還款,這是一個很容易做的決定。另一方面,前幾年房貸的利率較高,如今5年期LPR(5年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前幾年的房貸利率就顯得相當不划算。

從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的平均業績基準來看,相比於2020年初,呈現緩慢下行的趨勢。根據中信證券的數據統計,1月以內、1-3月、3-6月、6-12月、1-3年、3年以上的平均業績基準分別爲3.37%、3.71%、3.89%、4.15%、4.54%、4.65%。而商品房貸款的利率是5年期以上的LPR是4.45%,部分地區享受額外的20個BP的首套房優惠之後,最低是4.25%。這個最低4.25%已是近期LPR統一下調加折扣之後的利率,而前幾年的房貸利率還是基準上浮,普遍貸款利率超過5%。兩相比較,4%的理財產品已經是香餑餑了,除了一年期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其餘的平均基準利率都已小於房貸利率。

爲什麼理財的收益率和過去相比呈現下滑趨勢?

1. 去槓桿的大背景

我們經濟體在去槓桿的過程當中,信用傳導的路徑就是去劣質資產,留優質資產。從利率的角度來看,投資利率更高的產品逐步被去除,類似民間借貸、p2p、資管產品等過去火爆的理財品種已經消失,過去大紅大火的信託產品在市場當中也越來越少有發行,收益率(6%)相比風險也不再誘人,今年7月份,《信託法》頒佈之後的第一家破產的信託公司也出現了。從不同的理財渠道來看,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已經是過去時代的產物。在2021年產品規範化、以及轉淨值型的政策下,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也成爲過去式。

2. 主流理財產品結構以債券爲主

在理財收益逐漸下滑,產品種類越來越少的時代,原先傾向於高固定收益的投資者有部分逐步轉向公募、私募基金、股權投資等。也有許多轉向收益回報較低的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筆者在這裏主要分析此類的銀行理財產品。

從其資產配置結構來看,債券(54.5%)、同業存單(13.9%)、銀行存款(11.4%)、非標準被化債權類資產(8.4%)、公募基金(4%)、權益類資產(3.3%)等。因此從結構上來看,就能清晰看出債券收益對理財產品的影響最爲明顯,股票市場對理財產品也有一定的影響(公募和權益類資產)。銀行理財產品中債券投資的主要方式以票息策略爲主,採用債券交易策略,博取超額收益的佔比較少。今年以來,債券市場利率持續走低,配置債券資產爲主的銀行理財面臨“窘境”

無論是中短期票據、5年期國開債等,各類債券收益率在近一年以來持續走弱,債市走勢顯著影響理財收益率。由於經濟增長乏力,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企業的信貸支持,市場資金利率維持低位,短期內債券收益率也難以提升。

因此,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下滑,有大環境下高收益理財產品凋零的原因,也有目前主流理財產品受到債券利率下滑的影響。如何緩解還貸潮、緩解理財焦慮這和股市、債市息息相關。最終還是和經濟直接掛鉤經濟恢復了,股市和債市都會好,理財收益也會相應變好。

我們看到的理財產品的收益走弱的同時,也看到目前國內理財產品種類較少的現狀,可供普通人投資的種類稀缺。伴隨着近期房地產銷售不景氣,居民資產配置結構也有可能發生一些轉變。如今社會上大量的閒錢無處着落,股市一旦走強,股市的流動性可預期的會是比較充足的。希望我們的A股市場也能有更穩定的表現,幫助投資者緩解理財困境、獲得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