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度 俄羅斯做出這個動作後,俄美核軍控“唯一支柱”將受何影響?)

在俄烏衝突延宕之際,俄羅斯的又一個大動作吸引全球視線。8日,俄羅斯以美方對俄實施單邊限制措施爲由,決定暫時退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以下簡稱“條約”)的設施覈查機制,引發外界對這一俄美間碩果僅存的核軍控協定命運的擔憂。

分析人士認爲,由於俄美均重視維持戰略穩定的特殊意義,完全廢止《條約》並不符合雙方願望,莫斯科和華盛頓仍有望通過技術手段恢復《條約》執行。但受俄美關係惡化、美在歐亞地區擴大軍備等因素影響,未來履約或出現更多波折,也將給全球軍控帶來更嚴峻挑戰。

《條約》執行遭遇挫折

俄外交部8日發表聲明說,將“被迫”把俄方設施從《條約》所規定的核查活動中撤出,原因是華盛頓尋求“創造單邊優勢”,剝奪俄羅斯“在美國領土進行覈查的權利”。

聲明指出,由於西方的制裁——包括對俄飛機關閉領空、實施簽證限制等——莫斯科很難在美國領土進行覈查。與此同時,美方覈查人員並未受到來自俄方的類似阻礙。俄外交部表示,已向美方提出“覈查對等性”問題,但未收到回覆。

聲明強調,俄方此項措施是臨時性的,也符合《條約》規定的“例外情況”。在解決所涉問題後,俄方將重新開始全面執行覈查活動。

《衛報》等西方媒體指出,美國特朗普政府於2019年執意退出《中導條約》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成爲“全球戰略穩定三大支柱”中的最後一個,也是俄美間碩果僅存的核軍控條約。其中,覈查條款對雙方建立互信、防止核誤判至關重要。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由俄美兩國於2010年簽署,2011年生效,有效期10年。《條約》要求兩國將各自擁有的核彈頭數量削減至1550枚以下,並對運載系統進行限制。去年,俄美完成“續約”,使條約有效期延長至2026年2月5日,內容保持不變。

在“續約”基礎上,俄美尋求借助雙邊戰略穩定對話等平臺,就“一項能夠替代《條約》、且適應國際安全和軍事技術發展新現實的協議”開展談判。不過相關對話僅開展三輪,就因俄烏衝突而被美方“凍結”。

有分析認爲,俄美擁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庫,《條約》的執行以及相關談判,不僅牽動俄美戰略安全關係,更事關全球戰略穩定。然而目前,新協議談判推進乏力,既有條約執行又遭遇挫折,不能不讓外界對全球軍控前景感到擔憂。

俄“暫退”有多重考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指出,俄方“暫退”覈查機制,首先是技術原因:《條約》的穩步執行取決於大國核力量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在一方對覈查感到不透明的情況下,要求做出符合“對等性”的調整,是比較合理的。

除了技術因素外,張弘認爲,另兩個因素可能也促使俄羅斯做出“暫退”決定。

一是政治原因,即俄美關係全面停擺,雙方缺乏必要的互信與溝通。儘管俄美軍方、外長分別於5月和7月實現了俄烏衝突以來的首次通話,但俄美正常關係遠未修復——不合影、不共餐、不同桌、不共事已成爲外交場上的常態。不信任感加劇的情況下,俄羅斯做出“暫退”舉動並不令人意外。

二是出於談判策略考慮。在聯合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召開前,拜登曾表示,美國準備與俄羅斯就達成新的限制核武器協議展開會談。俄羅斯可能想利用拜登願意談判的心理,向其施加外交壓力,迫使美國與俄舉行常規性對話,爲未來談判爭取籌碼。

“小疙瘩”能否解開?

接下來形勢會如何發展?作爲維繫美俄戰略穩定唯一支柱的《條約》是否存在“崩塌”的風險?

對此,觀察人士認爲,一方面事態仍有轉圜餘地,另一方面風險也不容忽視。

從積極的一面看,俄美都需要《條約》,這對於維持兩個超級核大國間的戰略穩定至關重要,也是拜登上臺後立即“續約”的原因。

張弘指出,俄羅斯如果完全置《條約》於不顧,會陷入被動和不利局面,因爲美國經濟、國防和科研資源要高出俄羅斯。在張弘看來,俄羅斯“暫退”覈查機制並非核政策的巨大調整,這爲事態轉圜留出不小空間。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軍控研究中心主任郭曉兵認爲,事件可以通過美國對俄實施相關制裁豁免等技術手段妥善解決,畢竟美方也不願因《條約》執行不力危及自身安全和利益。郭曉兵判斷,目前來看,完全“廢約”可能性不大。

一些西方輿論在評估事態時也持較爲樂觀的態度。《衛報》援引曾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的核問題專家沃夫索爾的話表示,《條約》覈查機制雖暫受影響,但另一項關鍵部分——通報機制仍在有效運轉。僅五月的某一天,美方就收到18次通報,它們同樣有助於發現問題。聯合國裁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帕維爾·波德維格評論道:“我不會說軍控失去了一切”。

俄方分析人士也爲事件“降溫”。俄羅斯科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阿爾巴托夫認爲,俄方此舉不會引發“全球性事件”,僅僅是對美國違反原則的回應,“小疙瘩”不難解開。俄羅斯戰略評估研究所主任奧茲諾比謝夫表示,解除《條約》或違約將是一個嚴峻挑戰,“俄美都強調軍備競賽完全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關鍵的十字路口

但另一方面,此次事件也凸顯出國際軍控領域的不穩定因素,預示着更廣泛的防擴散和軍控制度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在俄美嚴重對立和互不信任的情況下,任何核舉措都令人神經緊繃。

郭曉兵指出,由於俄美交往幾乎完全斷絕,未來履約時不排除出現各種波折,包括因人員交往受限無法及時瞭解對方核力量變化,進而產生誤解誤判,削弱《條約》維持戰略穩定的效果。

張弘認爲,針對俄方舉動,不排除美國採取軍事安全手段回應,例如開展對新型核武器、戰略武器的研製。“目前美國沒有意願和能力與俄發生正面衝突,這種情況下就會從加強自身防衛入手,例如加強研發全球反導系統、防空體系、高超音速導彈及其相關攔截技術等。”

張弘指出,如果《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因各種原因暫停或流產,抑或2026年《條約》到期後沒有新的制度性約束,那麼全球核大國軍備競賽的引信將被重新“點燃”,也會給下屆俄美政府的核政策帶來連鎖反應。

事件還將給陷入僵局的俄美軍控談判帶來新麻煩。

眼下,俄美在覈問題上的利益逐漸呈現不對稱性——美國擔心俄羅斯大規模裝備的戰術核武器以及正在研發的新型武器系統;俄羅斯則擔心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和常規精確打擊武器的能力。郭曉兵指出,新的事件發生後,雙方對話氣氛可能進一步惡化。考慮到美國中期選舉臨近、俄烏衝突持續,雙方在覈問題上的分歧也更加難以在短期內化解。

郭曉兵認爲,當前全球核軍控形勢緊張,核擴散風險增加,防止局勢升級的保障正在遭到削弱。如同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警告的,“一個誤解和一個誤判就可能將人類帶向核毀滅的深淵”。對此,作爲核超級大國的俄美應共同肩負責任,尤其是美國。

郭曉兵說,近年來美國連續退出《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等重大軍控條約,大幅投入資源進行核力量的現代化,在波蘭、羅馬尼亞等地增加軍力部署,給俄羅斯等地區國家帶來安全威脅,刺激核軍備競賽。美國應切實履行國際義務,以實際行動助力於核領域全球治理。

美國軍控協會防擴散政策主任凱爾西·達文波特對《新聞週刊》表示,針對俄方的舉措,拜登政府採取剋制行動,優先考慮外交,鼓勵合作,將是至關重要的。在試圖撲滅“危機火苗”的同時,更應深思的是,如何弱化核武器在安全理論中的作用,解決各國關切的現實安全問題。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