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青網

央視網消息:在衛星製造領域,商業航天企業低成本、批量化生產的優勢正進一步凸顯,衛星的研製成本下降、產能提升,上下游產業鏈也在不斷完善。

2015年,我國發射的“吉林一號”A星重量達到420公斤,這是“吉林一號”的第一代衛星。對於一顆商業衛星來說,要發射這麼重的衛星,成本是十分巨大的。經過科研人員幾年不斷總結,到2019年,第三代“吉林一號”衛星的重量已經降至40公斤,單顆衛星成本隨之降到第一代衛星的十分之一。

長光衛星副總經理 賈宏光:目前公司正在進行第四代技術的研發,在保證使用性能指標不降低的情況下,衛星的重量和造價相較於第三代衛星降低一半,發射成本降爲原來的三分之二,於國際同類衛星相比,衛星性價比處於領先地位,有利於星座建設快速推進。

技術創新使得衛星的技術水平不斷增強,性價比迅速提升,衛星的產能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在此帶動下,一批機械製造、光學制造、光電傳感技術以及遙感信息技術企業快速成長,商業航天產業生態正在加速完善。

長光衛星副總經理 賈宏光:隨着衛星設計研發總體能力的提升,也驅動供貨商的技術持續創新,適應我們的產品需求。商業衛星的發展和產業鏈的構建密切相關,從衛星製造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包括後續的數據開發能力,各個環節的協同發展才能保證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已達600多家,形成了從衛星生產發射、運營管理到後期的數據分發、信息應用的全套產業體系。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 潘愛華:我覺得,未來健康的產業肯定是有一個國家隊,然後有一批充滿活力的民營航天企業,構成良好的航天產業體系,各自發揮不同的優勢,這樣才能把產業做得更加健康、高質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