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8月10日電 8月10日,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焦力羣教授團隊牽頭,國內8家醫學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國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術治療症狀性重度顱內動脈狹窄: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臨牀試驗(CASSISS研究),採用中國數據爲全球腦血管狹窄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中國方案,打破了國際上對腦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的固有結論,推動了我國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進步。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AMA發表。

腦卒中是我國首位致死致殘病因。《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0》顯示,我國腦卒中患病率從2012年的1.89%上升至2019年的2.58%。約82.6%的腦卒中爲缺血性腦卒中,常見類型是腦梗死和短暫性缺血發作。1990-2019年,我們人羣腦卒中發病率下降了9.3%,但是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則增加了34.7%。《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19》顯示,2018年我國缺血性腦卒中出院人數爲373萬餘例,相比於2008年,10年間增長了7倍。

對於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病因——腦血管狹窄的治療,支架置入術等血管內治療一直被視爲有潛力的二級預防手段。但是,美國的SAMMPRIS和VISSIT研究——全球僅有的兩項對比支架與單純藥物治療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支架治療具有較高併發症,比單純藥物治療更差。對此,學術界歷來有很多質疑。近年來,國內外多個前瞻性登記研究、真實世界研究均顯示顱內動脈支架還是安全的,併發症風險僅爲2.0%-4.3%,與SAMMPRIS研究的14.7%形成鮮明的反差。

腦動脈狹窄是亞洲人特有的高發疾病,對於其治療手段,尚缺乏基於國人數據的高質量證據。基於西方人羣的數據不一定適用於中國人羣,而且西方國家研究的結論與我國實際臨牀工作經驗不符。爲重新評估血管內治療對腦動脈狹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爲國際上腦動脈狹窄治療提供中國證據,在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支持下, CASSISS研究應時代而生。

CASSISS研究是目前全球第三個、中國和亞洲第一個多中心隨機對照臨牀試驗,共納入了380例患者。對患者選擇標準、手術時機、醫學中心容量等進行了優化,對比支架和單純藥物對重度腦動脈狹窄患者的卒中或死亡的防治效果。歷時1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優化患者人羣和術者經驗等條件下,對於重度腦動脈狹窄的患者,支架聯合藥物治療在預防卒中或死亡方面,與單純藥物治療相當。

綜合該研究和既往研究的結論,腦動脈狹窄患者如出現一過性或者持續的腦缺血癥狀,例如單眼黑矇、肢體無力或言語不清等,應該進一步評估腦血管情況。如果腦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即爲重度狹窄,可首先嚐試藥物治療。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嘗試血管內介入治療。該研究結果建議,血管內治療應在症狀出現3周之後進行。

CASSISS研究以中國數據,不僅回答了國人自己的問題,也回答了世界性問題,爲腦動脈狹窄的血管內治療提供了新的醫學證據。同時CASSISS研究也爲未來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啓示。未來的研究會集中於疾病診斷評估的理念和技術革新,以及介入治療器械和技術的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