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文巧   

編輯/蘭素英    

軟銀(TYO:9984,股價5315日元,市值9.157萬億日元)創始人孫正義正在改變。

曾經,得益於科技股的高成長和高估值,他賺得盆滿鉢滿,走上人生巔峯,而如今,也因爲科技股的拋售,他嚐到了難言的苦澀。

8月8日,軟銀集團公佈了截至6月30日的二季度財報。由於軟銀願景基金規模大幅蒸發,該公司第二季度淨虧損3.16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9億元),刷新了上季度虧損1.7萬億日元的紀錄,創下集團歷史之最。

面對鉅額的虧損,孫正義在當天的發佈會上花了一小時的時間進行公開的自我批評,甚至以德川家康來影射自己面臨的窘境。同時,他坦誠道:“我爲自己過去貪圖暴利而感到羞愧。”

他曾經篤信的投資邏輯似乎正在逐漸坍塌。在他食下激進投資的苦果後,軟銀正在不停“割肉求生”。

除此之外,孫正義或許將重新考慮將軟銀私有化的可能性。有分析師認爲,軟銀公司形式上的變化,例如MBO(管理層收購),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

投資邏輯的破產?

財報數據顯示,軟銀賴以成名的軟銀願景基金二季度淨虧損2.33萬億日元,刷新了上季度虧損2.2萬億日元的紀錄,與去年同期盈利2356億日元形成鮮明對比。軟銀在當季的虧損也主要來自於兩隻軟銀願景基金,佔集團虧損總額的近四分之三。

虧損較多的投資包括阿里(BABA,91.19美元,市值2414.84億美元)、Coupang(CPNG,股價18.98美元,市值334.51億美元)、Wework(WE,股價4.65美元,市值33.91億美元)等。此外,上市公司估值嚴重縮水,反饋到其所投資的未上市公司上,軟銀爲此計提了1.14萬億日元的公允價值損失。

孫正義將虧損的主要原因歸結於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以及日元貶值,表示“世界正處於極大的混亂當中”。然而,軟銀鉅虧之下,或許也是其曾經篤信的投資邏輯在逐漸坍塌。

20多年前,在投資阿里之前,孫正義曾靠投資雅虎收穫巨大成功。據報道,2000年,雅虎市值突破1000億美元,靠着手中33%的雅虎股權,孫正義身家甚至超過比爾·蓋茨,當了3天世界首富。之後,孫正義在阿里、美國電信運營商Sprint上的大膽押注又幫助軟銀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出手闊綽的軟銀一直以來也被認爲是科技泡沫的最大助推器。據報道,目前軟銀願景一、二期基金以及軟銀拉丁美洲基金共計在全球投資了473家企業。

在2021年初,孫正義還曾在軟銀內部工作會議中告訴員工,“創業公司的估值仍在飆升,你們的投資還不夠激進!”

不可否認,科技股的高成長和高估值能夠給軟銀帶來巨大的超額收益,比如2020財年其創紀錄的390億美元利潤就受益於科技股的大漲行情。

然而,隨着科技股拋售潮的到來,昔日乘上科技股東風的軟銀也嚐到了惡果。因爲科技股也是對利率、業績極度敏感的行業,風險偏好隨時可能發生巨大變化,軟銀的業績必然是跟隨資本市場的巨大波動“上躥下跳”。

實際上,軟銀投資虧損的危機在去年的財報中已有所體現。在該公司2021財年財報中,軟銀淨虧損約1.7萬億日元,願景基金虧損就達到了2.64萬億日元,創下紀錄。

隨着軟銀走到懸崖邊上,孫正義曾經激進投資的邏輯或許已經崩塌。

“割肉回血”

鉅虧之下,軟銀不得不開始“自救”。

即便作爲軟銀投資部門歷史上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的阿里巴巴,軟銀也選擇了以出售預付遠期合約的方式的脫手。8月10日,軟銀表示,董事會同意結算至多2.42億份阿里巴巴的遠期合約,預計交易總收益達4.6萬億日元,持股比例降至14.6%。

《金融時報》8月3日的報道顯示,軟銀今年已通過預付遠期合約出售了所持阿里巴巴股票的約三分之一,共籌集到220億美元。

據軟銀於8月8日遞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該公司將出售其持有的在線個人金融公司 SoFi Technologies的9%股份中的一部分。文件顯示,軟銀在8月5日以7.99美元的加權平均價格出售了約540萬股SoFi股票。8日,軟銀以平均8.17美元的價格又賣出了670萬股股票。

在今年4月至7月間,軟銀還出售了所持的包括Uber(UBER,股價31.06美元,市值614.96億美元)在內的公司股票,共獲得56億美元的收益。

另據報道,在最近一個季度,軟銀在其投資組合中已減記284家公司,僅增持35家公司。孫正義稱,軟銀正在嚴格限制新投資。除此之外,據《金融時報》報道,軟銀已開始談判出售其在2017年收購的資產管理公司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

孫正義同時表示,計劃對軟銀及其願景基金實施全面的成本削減措施,“將必須包括裁減人手,對此我已經下定決心”。

私有化是下一步選擇?

據《金融時報》報道,孫正義可能將重新考慮將軟銀私有化。一名接近軟銀的人士證實,孫正義在過去三年中曾多次討論將軟銀私有化的選擇,但一直拒絕實行這個想法,部分原因是來自該公司最大的日本銀行貸款機構——瑞穗銀行的壓力。

SMBC Nikko 分析師Satoru Kikuchi與一些分析師都認爲,孫正義的戰略有了明顯的變化,管理層現在似乎優先考慮防禦資產負債表,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大肆進行風險投資。“我們認爲公司形式上的變化,例如MBO,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Kikuchi說道。

據悉,MBO一般指企業內部的管理層進行收購的行爲,具體來說是指相關公司的高層人員利用高負債進行融資,從而買斷相關公司的股權,使得公司變爲其私人所有,以達到管理層控制、重組公司的目的。

不過,也有部分人士對此有不同的看法。Ichiyoshi 資產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資官Mitsushige Akino表示,MBO談判是可能的,但孫正義最終可能會選擇讓軟銀在美國重新上市,以實現更高的估值。

“從現在開始,圍繞軟銀的MBO討論可能會加速,但它可能會被認爲是最糟糕的選擇。MBO是一個越來越難做的交易,因爲軟銀已經負債累累。”軟銀長期獨立分析師佩勒姆•史密瑟斯(Pelham Smithers)說道。

不過,軟銀拒絕評論退市是否是該公司的一種選擇。

在報告二季度鉅虧之後,軟銀股價在週二交易中下跌了8%。投資者正在評估,如果科技股沒有出現反彈,軟銀是否可能被迫對願景基金投資組合中的未上市部分進行額外的估值減記。目前,軟銀已將旗下兩隻願景基金的未上市資產價值減記1.14萬億日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