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當地時間9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以下簡稱“芯片法案”),計劃爲美國半導體產業提供高達527億美元的政府補貼。在美國白宮發佈的相關說明書中,“芯片法案”的目的被概括爲降低成本、創造就業、加強供應鏈以及對抗中國。

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美國已採取要求相關企業對中國禁售高端光刻機、向華爲公司施加“芯片禁令”、組織“芯片四方聯盟”圍堵中國等措施後, “芯片法案”開啓了美國“幾十年來少有的產業政策支持”,在尋求重奪行業主導權的同時,限制和阻止半導體國際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既有製造能力和計劃中的先進製造能力,進而將這些製造能力虹吸到美國,達到損人又利己的目的。

業內人士同時批評稱,美國在“芯片法案”中加入“中國護欄”條款,讓企業在中美產業政策中選邊站隊,製造了一國利用產業政策擾亂國際市場和全球供應鏈的危險先例。

法案說了什麼?美政府豪擲527億美元,大力補貼芯片研發製造

“美國發明瞭半導體。三十多年前,美國佔全球芯片產量的 40%。後來,我們的經濟支柱——製造業被掏空,半導體制造走向海外。”拜登9日在簽署“芯片法案”時發表演講稱,“如今,這項法律將半導體(製造)帶回了美國……在未來幾十年中,我們將再次引領世界。”

正如拜登提到的,“芯片法案”的核心在於幫助美國重新獲得在半導體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行業數據顯示,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制造業中的份額從 1990 年的 37% 下降到 2020 年的 12%。同一時期,中國在該領域的份額從幾乎爲零上升到 15%。

紐約時報》稱,該法案融合了經濟和國家安全政策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計劃:一是向半導體行業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併爲企業提供價值240億美元的投資稅抵免,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製造芯片;二是在未來幾年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持,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

根據美國國會發布的法案文件,“芯片法案”中對於2000多億美元的投入有着詳細的規劃與時間表。根據法案規定,美國將成立四大基金,分享政府爲半導體行業提供的527億美元,其中500億美元被撥給“美國芯片基金“,獨佔總金額的約95%份額。法案要求,“美國芯片基金”的資金將用於旨在發展美國國內製造能力的半導體激勵計劃以及研發和勞動力發展計劃。

半導體激勵計劃是“美國芯片基金”在2022至2026財年的重中之重,該計劃將花費390億美元以支持芯片製造業的發展。2022財年,半導體激勵計劃投資190億美元,此後每財年投入50億美元。此外,法案還將爲相關企業提供25%的投資稅收抵免。同時,法案明確了在2022財年將20億美元用於傳統成熟製程芯片的生產。

除半導體激勵計劃外,研發和勞動力發展計劃也將獲得“美國芯片基金“110億美元的支持,在未來五年內投向國家半導體技術中心(NSTC)、國家先進封裝製造計劃以及其他研發和勞動力發展項目。

在527億美元的預算中,“美國國防芯片基金”將獲得20億美元;“美國芯片國際技術安全與創新基金”將獲得5億美元,用以加強與外國政府合作伙伴的協調溝通;“美國芯片勞動力和教育基金”將獲得2億美元,主要用於相關人才培養。

而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持則將分配給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商務部和能源部等機構。其中,商務部將獲得分配100億美元給州和地方區域的權力,以在美國各地建設多個“區域技術中心”。

爲何值得中國警惕?用行政力量干擾國際半導體企業在華經營

“芯片法案”最值得關注的一項條款是,禁止獲得聯邦資金的公司在中國大幅增產先進製程芯片,期限爲10年。違反禁令或未能修正違規狀況的公司或將需要全額退還聯邦補助款。

華泰證券發佈的一份研報稱,目前在中美都設有半導體廠的企業包括臺積電(南京)、三星(西安)、海力士(大連),這些企業如果接受“芯片法案”的補助,可能會被限制在中國建造或擴大先進製程晶圓廠。此外,英特爾和美光也在中國擁有芯片封裝和測試工廠。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在過去一段時間中,所有美國設備製造商都收到美國商務部的信函,通知他們不要向中國供應用於14納米或以下芯片製造的設備。美國芯片設備廠商泛林半導體主席兼CEO蒂姆·阿切爾在7月27日的財報會上表示,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範圍將進一步擴大至生產14納米以下芯片的代工廠。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芯片法案”的規定與美國政府近幾年來對中國半導體企業的一系列制裁結合起來,再一次說明美國將中國半導體視爲競爭對手,着意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在先進技術領域的發展。

一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批評稱,近年來,美國已採取種種手段打造排擠中國的半導體“小圈子”,而“芯片法案”中的“中國護欄”條款對中國乃至整個產業界都具有嚴重危害性。這名資深半導體行業專家說,這一條款使美國除在本國生產半導體外,只會找所謂“信得過”的國家開展合作,這或將打破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分工與格局。未來,美國還可能變本加厲,“讓哪個國家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

對於“芯片法案”中的相關內容,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10日發文表示反對。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認爲,法案中的條款歧視性對待部分外國企業,凸顯美意在動用政府力量強行改變半導體領域的國際分工格局,損害了包括中美企業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的利益。一方面,這是典型的專向性產業補貼,不符合世貿組織的非歧視原則;另一方面,法案將部分國家確定爲重點針對和打擊目標,導致企業被迫調整全球發展戰略和佈局。尤其是法案對“任何受關注的國家”界定寬泛,無限擴大了執法的自由裁量權,具有典型的泛政治化色彩,各國企業經營活動面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顧文軍認爲,在美國一系列組合拳下,半導體傳統市場化競爭模式將發生改變。半導體產業將從全球化、合作化、分工化向多區域化、多生態化、競爭化發展。在“芯片法案”等一系列措施下,國際企業擴張和發展邏輯將更多考慮政治因素,其次纔是市場、效率和成本。

在“芯片法案”簽署前後,多家美國半導體企業已宣佈將在本土擴大投資。美光公司9日宣佈,其將在2030年前投資400 億美元在美國製造芯片,而這一行動將得到“芯片法案”的支持。路透社8日報道稱,高通公司已同意從芯片製造商格芯的紐約工廠額外購買價值42億美元的半導體芯片,從而使其到2028年的採購總額達到74億美元。

顧文軍表示,“芯片法案”意在加速建設本土半導體制造,一方面扶持本土現有製造龍頭,另一方面吸引更多國際企業加大在美投資。這會分散國際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影響資金、人才等諸多方面,進而影響中國獲取國際資源的能力。此前,國際企業在中國佈局是產業鏈佈局,現在可能僅把中國作爲終端市場,限制性地銷售某些特定產品。當中國在國際半導體企業佈局中由研發和製造轉向售後和服務,中國半導體產業所發揮的價值將下降,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話語權也將降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李崢認爲,“芯片法案”爲美國提供了更多國際合作與談判的籌碼。在通過“芯片法案”後,美國可能還將加速構建所謂“芯片四方聯盟”,以產業補貼和市場準入爲籌碼拉攏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等相關方,形成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後院”。

有多大影響?美國難以達到奪回產業主導權目的

李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儘管“芯片法案”將發揮一定作用,但是否能真正改變全球半導體格局還有待觀察。他認爲,“芯片法案”存在若干侷限性,例如低估了芯片產業轉移、再造的難度。

李崢表示,美市場人士預計,芯片法案所提供的500多億美元資金僅能基本滿足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的工廠建設,無法支持從上游至下游的整體產業鏈。其中一些關鍵的中小企業無法得到美“芯片法案”支持,所以也不會轉移其佈局。同時,美國明顯低估了半導體產業鏈轉移所需的人才、勞動力、物流、能源等必要支撐因素,美國在上述領域均存在顯著不足,面臨供需失調的矛盾。

有研究指出,美國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本地半導體供應鏈需要至少1萬億美元的前期投資,而“芯片法案”直接投向半導體制造領域的500多億美元預算對整個行業而言可謂杯水車薪。臺積電前發言人孫又文日前參加一場線上討論會時就曾表示,“爲建設產能所花的錢真的不是那麼有意義。520億美元真的不是很多錢,你只需看看臺積電在一年內花費的資本支出,那520億美元有什麼用呢?”

包括美國學者在內的各方人士也對“芯片法案”真正能起到的作用表示懷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副教授丹茲曼日前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芯片法案”是“昂貴的笨蛋”還是有效的創新催化劑,取決於項目管理,但其本身不太可能阻止美國公司繼續在中國進行生產。

美國CNBC網站評論稱,建立芯片工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吸引新工廠所需的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國製造業中常見的法規、勞動力成本和其他障礙可能會進一步減緩美國公司生產本土芯片的過程和時間表。

李崢同時指出,美國也低估了半導體產業國際競爭與利益綁定的基本事實。當今全球半導體產業已與20世紀90年代的美日爭霸有顯著不同。由於芯片製造工藝更加複雜,半導體企業普遍採用跨國合作的方式發揮比較優勢,降低生產成本。美國的“芯片法案”或“芯片四方聯盟”不足以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高度分散、相互依賴的現實局面,因此也無法達到奪回半導體產業主導權的目的。

美國智庫戰略國際研究中心也分析認爲,在複雜和高度依存的全球價值鏈中,美國和中國的半導體企業早已深度融合,要使供應鏈完全本地化,將付出巨大的經濟和技術成本。因此,全球半導體行業完全“脫鉤”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等機構估計,如果華盛頓採取對華“技術硬脫鉤”政策,可能會損害一些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利益,這或將使它們喪失18%的全球市場份額和37%的收入,並減少1.5萬個至4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換言之,“芯片法案”提供的補貼很可能無法彌補半導體企業將工廠從中國遷往美國的成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