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英  辰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趙覺珵 任重】“我們將在美國投資。我們將在美國取得成功。我們將在美國贏得21世紀的經濟競爭。”美國總統拜登當地時間8月9日最終將《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簽署爲法律後,發佈了這段雄心勃勃的推文。該法案向在美國的芯片製造企業提供鉅額補貼的同時,要求這些企業必須同意“不在中國發展精密芯片的製造”。無怪乎《日本經濟新聞》將這一法案的出爐稱作美國“對華科技軍備競賽”的升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日斥責,該法所謂“保護措施”,呈現出濃厚的地緣政治色彩,“是美國大搞經濟脅迫的又一例證”。儘管華盛頓的對華鷹派試圖藉此法案對中國芯片產業實施“精準打擊”,但幾乎沒有國際主流媒體預測美國能夠打贏這場自私蠻橫的芯片戰。英國廣播公司(BBC)9日引用倫敦政經學院教授金刻羽的話表達了擔憂:“我想象一個世界,一分爲二,一半用中國的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另一半用美國的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這樣做明顯會有巨大的效率減損。”

想要補貼必須排斥中國

“30多年前,美國擁有芯片全球產量的40%。此後,我們的經濟支柱美國製造業被掏空,我們讓芯片製造走向海外。”拜登9日在簽署《芯片和科學法案》時發表講話稱,“如今,這項法律將芯片(製造)帶回了美國。”

拜登在法案簽署儀式上的講話中多次明確提到中國。他說,“中國共產黨積極遊說美國企業反對這項法案並不令人意外”,並稱美國“必須在芯片生產方面引領世界”。據BBC9日報道,美國目前的芯片供應量已從1990年佔全球供應量的40%下降到僅佔全球份額的10%。

《日經亞洲評論》10日稱,這項美國“數十年來最大膽行業立法”的通過,標誌着華盛頓罕見的兩黨合作。《紐約時報》評論稱,一向反對政府高度干預商業的共和黨,此刻支持民主黨法案,除了扶持美國本土芯片產業之外,“也是爲了圍堵中國的芯片產業”。

據《華爾街日報》10日報道,該法案長達1000多頁,法案的最關鍵內容就是劃撥527億美元用於芯片的國內製造,其中390億美元用於激勵計劃,110億美元用於研發以及勞動力發展計劃。另外,政府還將爲美國國內的芯片工廠提供25%的投資稅收優惠,估計成本爲240億美元。還有大約2000億美元用於科研。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9日報道稱,該法案還包括共和黨人及對華鷹派所要求的“重要限制”,即申請聯邦補貼的企業必須答應不在中國大陸發展精密芯片的製造。法案規定,禁止獲得補貼的公司在中國大幅增產“先進製程”芯片(一般認爲是指28納米以下的芯片),期限爲10年,違反禁令的公司,可能會被要求退還全部補貼。

8月9日,芯片製造商美光公司宣佈將尋求獲得該項聯邦補貼。美光表示,計劃在2030年前投資40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新的芯片製造廠。這筆投資將把美國在全球存儲芯片製造業的份額從目前的2%提高到10%。芯片巨頭英特爾公司也表示將申請補貼,以支持其在俄亥俄州興建兩家芯片工廠的計劃。該公司還將爲其在亞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廠擴張計劃和新墨西哥州的芯片封裝工廠尋求補貼。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臺積電也表示,將爲其在鳳凰城建造芯片工廠尋求補貼。

強行改變芯片業全球格局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李崢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項法案的簽署爲美國提供了更多國際合作與談判的籌碼,美國可能將加速構建所謂“芯片四方聯盟”,以產業補貼和市場準入爲籌碼拉攏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形成美國芯片產業的“後院”。

BBC9日則報道稱,該法案中針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排他政策,使得許多芯片企業面臨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的難題。因爲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這種“選邊站隊”的做法使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企業陷入兩難。三星在西安擁有存儲芯片製造工廠,SK海士力在無錫和大連擁有存儲芯片製造工廠,英特爾和美光也都在中國擁有芯片封裝和測試工廠,而臺積電更是唯一一家在中國大陸生產28納米以下較先進製程芯片的企業(其南京工廠生產16納米芯片),“這點在《芯片和科學法案》中被直接針對”。BBC報道稱,實際上在過去一段時間裏,所有美國設備製造商都已收到美國商務部的信函,通知他們不要向中國供應用於14納米或以下芯片製造的設備。

據英國《金融時報》10日報道,臺灣地區的安全官員正在逼迫富士康放棄對中國大陸芯片企業紫光集團的8億美元投資。富士康上月宣佈了這筆投資,但一位不具名的民進黨當局安全官員聲稱:“這肯定不會通過。” 

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稱,近年來,美國已採取種種手段打造排擠中國大陸的芯片“小圈子”,而此次芯片法案中的所謂“中國護欄”條款對中國乃至整個產業界都具有嚴重危害性。未來,美國可能憑藉這種佔據產業鏈的支配行爲,“讓哪個國家生產什麼就生產什麼”,這可能將打破全球芯片行業的分工與格局。

中國駐美大使館9日表示“堅決反對”該法案,斥責爲“冷戰及零和博弈思維”。中國貿促會、中國國際商會10日也發文表示反對,認爲法案中的條款歧視性對待部分外國企業,凸顯美意在動用政府力量強行改變芯片產業的國際分工格局,損害了包括中美企業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的利益。“這就是21世紀的終極軍備競賽。” 《紐約時報》10日稱,“商業和地緣政治的動機”催促中國以最快速度造出芯片,而美國則有“競爭上的動機”去阻止中國獲得先進技術。

它只是在照搬中國的劇本

《紐約時報》稱,就在美國的法案生效前不久,中國的芯片製造商剛剛實現了一個重大技術突破,宣佈成功製造出7納米芯片,“這讓世界喫了一驚”。美國全國公共電臺9日稱,該法案“未必能遏制中國的影響力”,它可能迫使中國在芯片製造方面“進行更大程度的自主創新,以趕上美國及其東亞同行”。

不贊同該法案的美國共和黨議員稱,這也許只是給了利潤本來就很高的企業更多福利。“我知道民主黨人想說這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法案,但它只是在照搬中國的劇本。” 共和黨衆議員羅傑斯稱,2015年中國政府就提出《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對中國認爲具有長期戰略價值的十個高新科技產業進行投資或者補貼,拜登政府現在只是試圖“比中國花得更多”。《日經亞洲評論》稱,中國已經爲芯片產業投入了1500億美元,臺積電表示計劃在3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擴大製造能力。歐盟也在爲自己的芯片製造立法。因此,《芯片和科學法案》可能不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人盡皆知的那些美國跨國企業,沒有一家是靠政府補貼壯大的,包括英特爾在內。”臺灣中時新聞網10日稱。而據波士頓諮詢公司估計,如果華盛頓採取對華“技術硬脫鉤”政策,甚至可能會損害一些美國芯片企業的利益,或將令它們喪失18%的全球市場份額和37%的收入,並減少1.5萬至4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換言之,《芯片和科學法案》提供的補貼很可能無法彌補芯片企業將工廠從中國遷往美國的成本。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同樣的芯片,在美國生產的成本“要比在臺灣生產高出約五成”,他說美國努力增加本土芯片製造業,“是徒勞、浪費而且非常昂貴的”。弗吉尼亞州雷德福大學風險管理專家科利爾9日對CNN表示,無論各國如何努力支撐本國的製造業基地,都不可能與全球供應鏈脫鉤,尤其芯片的設計、製造和原材料分佈在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這是一個巨大的網絡。無論各國如何努力將製造業本地化,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賴是不可避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