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十数据

8月10日,据美国劳工部发布数据,美国7月CPI指数同比上升8.5%,环比保持不变。而6月美国CPI指数同比增长9.1%,这或许意味着美国的历史性通胀略有降温,但是依旧保持高位。

而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CPI指数,7月同比上升5.9%,环比上升0.3%,环比上升幅度较6月小幅回落0.2%。

尽管7月通胀数据稍稍好转,但是美联储并未停止加息的步伐。昨日,芝加哥联储总裁CharlesEvans表示,美联储可能需要将政策利率进一步上调。此前美联储的加息目标是在今年年底达到2.25%—2.5%,而CharlesEvans认为利率需要达到3.25%—3.5%,并且在明年年底达到3.75%—4%。

此前,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将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自3月以来,已累计加息225个基点。市场预计美联储依旧会继续加息步伐,但是预计会放缓。

不过,对于此次历史性高通胀来说,美联储加息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抑制通胀还需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从表面上看,此次通胀是供应链紧张、高成本推动和需求反弹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具体而言,首先,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冲击使制造业零件短缺、产量下降、订单减少、延迟交货,影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其次,世界物流体系尚未从2020年的新冠疫情冲击中缓和过来,这使全球物流效率低下,运输服务价格高企;第三,西方国家的能源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青黄不接”,使能源供给供需缺口扩大;最后,各国政府在疫情缓和后大量“放水”,刺激经济,使社会需求迅速反弹,自2021年3月后,全球进口贸易指数超过出口贸易指数,意味着需求端强势复苏。

但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均面临这三大问题,而唯独西方国家的通胀却持续“高烧不退”,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实际上,需求反弹并不必然导致通胀,如果政府实施良好的供给管理政策,反弹的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会被对冲。

但是,自上世纪30年底大萧条以后至今,西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依旧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总需求的不足导致总产出的不足,因此,如果要提高产出水平,就应该刺激消费和投资。

尽管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使凯恩斯主义受到挑战,但是依旧占据主流地位。每当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政府就选择强力刺激需求。但是,新冠疫情爆发后,经济的供给端受到严重冲击,而西方国家并不是调控供给和生产,合理调配资源,让价格上涨快的领域获得更多的生产投入,而是继续大力刺激社会需求,使本就失衡的供需关系更加畸形,这无异于抱薪救火。

另外,一有问题就“大放水”的固定模式,使西方国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消费占据了GDP很大的比重。这使政府为了防止“消费塌陷”从而影响选举,而不得不持续刺激需求。

但是长期的刺激,扩大了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政府的债务压力与日俱增。因此,若是央行激进加息,则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还债的压力必然陡增,从而冲击资产价格,影响就业和经济复苏。

另外,西方各国央行非但没有坚定其“尽可能独立于当局之外”的地位,反而积极配合当局的刺激政策,大量购买国债,让大量的流动性通过政府进入居民消费领域,从而成为通胀的隐患。

而近来甚嚣尘上的“逆全球化”的贸易和国际关系政策取向,对本就“伤痕累累”的供应链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据彼得森研究所的测算,如果美国整体关税下调2%,那么通胀有望随之下降1.3%。

因此,对于此次40年未有的高通胀,央行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无法担负起“治理主角”的职能。事实上,“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西方各国政府依旧不重视供给端的平衡,一味刺激需求端,并且继续阻碍世界市场秩序的恢复,那么通胀将难以缓解。而央行的激进加息,只会将经济拖入衰退的深渊中。

文| 魏来 题 | 黄梓昕 审 | 李泽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