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社

凝心聚力推進赤水河治理,爲發展生態產業奠定基礎;依託醬酒產業發展數萬畝有機高粱,讓農民踏上致富“快車道”;將紅色文化、酒文化融入旅遊,帶火“夜遊經濟”……近年來,貴州省仁懷市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奏響了融合發展“交響曲”。

水岸同治築牢生態屏障

白天撿拾河岸邊的垃圾、晚上打着手電筒巡河……在一個名爲“仁懷市五馬鎮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微信羣裏,大家每天都在分享保護五馬河的動態信息。五馬河是赤水河仁懷段的最大支流,主河長39.3公里,20世紀90年代後,曾一度因生活垃圾、養殖生產、工業排污、非法捕撈等影響,水質急劇惡化。

仁懷市五馬鎮生態環境保護協會會員在五馬河岸邊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陶亮 攝

近年來,在仁懷市統一部署下,五馬鎮全面取締五馬河沿岸數百家污染企業,實施鎮、村、組三級河長制,將黨員幹部納入巡河隊伍,開展常態化的河道巡查。2017年,五馬鎮羣衆自發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義務巡河護河,至今已吸納400多名會員。

“五馬環境爭上游,一江清水送下游。”當地村民郭小勇是五馬鎮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他說,目前五馬河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部分河段已經達到Ⅰ類。今年6月,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團隊前來調研並得出結論,五馬河中水生動物種類已由2019年的19種增加到如今的26種。

記者瞭解到,在推進生態持續向好的同時,仁懷也在着力加強赤水河流域生態司法保護力度。據介紹,自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漁以來,仁懷市人民法院與雲南、四川等赤水河沿線的一些基層法院開展跨域保護司法協作,更好地解決了全流域內存在的共性環境問題。

紅高粱“映紅”農民致富路

在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漫山遍野的紅高粱即將採收。爲整合土地發展農業產業,茅坡村於2019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楊智春告訴記者,高粱產業實行“酒企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訂單種植、合同收購”的模式,酒企今年將按照每公斤11.2元的保底價收購。

茅坡村的高粱基地。新華社記者陶亮 攝

仁懷市農業農村局有機農業發展中心負責人蔡炎說,近年來,當地高粱產業注重向科技要效益。記者看到,在茅坡村的高粱育苗大棚裏,有實時監控作物長勢的攝像頭,有完善的噴滴灌設施,還有監測土壤墒情的傳感器。

楊智春說,茅坡村山高坡陡、土地破碎,但經過土地整治,高粱產業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合作社配備9臺聯合收割機、12臺拖拉機,還有傳輸機、清洗機、烘乾機,並培養了一個18人的農機手隊伍。

茅坡村村民楊存強是一名農機手。他告訴記者,他和妻子每年在合作社務工能賺5萬多元,去年自己還種了40畝高粱,產值達到13萬元。今年48歲的楊存強是脫貧戶,早年曾長期在外務工,他說,如今在家門口一年就能賺十幾萬元,還能把老人孩子照顧好,生活有了奔頭。

仁懷市有關負責人介紹,仁懷現有耕地88.08萬畝,有機地塊認證面積50.81萬畝,常年種植有機高粱30萬畝;目前全市有147個高粱專業合作社,每年帶動5萬戶農民實現增收。接下來,仁懷將圍繞標準化、組織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要求,建設有機高粱高標準種植示範園區300個,從而惠及更多農民。

文旅融合帶火“夜遊經濟”

隨着赤水河流域生態的改善和產業的不斷發展,近年來,仁懷開啓 “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以酒文化爲載體,當地先後建成中國酒文化城,1915廣場、楊柳灣商業街等景觀景點;結合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茅臺渡口、紅軍長征過茅臺陳列館。今年7月18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佈了123個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仁懷市茅臺鎮入選。

茅臺鎮夜景。新華社記者陶亮 攝

傍晚時分的茅臺鎮,燈光璀璨,遊人如織。當地幹部告訴記者,目前茅臺鎮擁有民宿104家,牀位4349個,餐飲企業87家,小喫經營戶53戶。倪克龍是茅臺鎮人,2016年在茅臺鎮上開了一家名爲“茅臺鎮記憶”的餐館。下午6點多,記者走進餐館看到,13張餐桌邊都坐滿了客人,生意十分興隆。

“基本上都是外地來的遊客。”倪克龍說,爲了滿足他們的用餐需求,餐館開發了200多個菜品,食材均選自當地,很多調料也是自家調製,備受各地遊客的青睞。正在就餐的李女士來自湖北荊州,休假專門來到茅臺鎮旅遊。“剛到茅臺鎮就聽說‘茅臺鎮記憶’這家餐館味道不錯,所以第一餐選擇來這裏喫,街上很熱鬧,準備晚飯後去逛一逛,欣賞一下茅臺鎮夜景。”她說。

據統計,2021年,仁懷市共接待遊客769.71萬人次,其中過夜遊客293.5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9.47億元。仁懷市有關負責人說,多元化融合發展,讓仁懷市的旅遊業成爲又一項支柱產業,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旅遊總收入41.09億元,同比增長29.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