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1944年3月的车桥战役,黄桥打韩德勤虽然是以少胜多,不过以江苏保安部队升格起来的第89军和独6旅,战斗力真心不咋地。敢打成建制的鬼子,尤其是“虎口拔牙”,才是粟裕将军的经典之作,有没有发现,解放战争时期的豫东战役,基本就是抗战时期车桥战役的翻版?

“车桥”是个什么地方?它位于江苏淮安城的东南方向,是一座人口茂密的大镇子,镇内河流交错,有五座比较大的桥梁,俯堪下去成“车字形”,遂有“车桥”之名。

而淮安城,当时是日军在苏北的重要据点,在抗战半神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剧中,淮安城整整驻了日军一个联队,当然不是真的。

1944年初真实的战场情况是:在江北的扬州,驻扎着日寇第64师团部,再往北的徐州,驻扎着日军第65师团部。

而淮安城,恰好是日军两个师团的结合部,城内驻有日军第65师团的一个独立步兵大队,按标准编制约有800余人,同时还有1000多伪军。

而作为重要据点的车桥镇,驻有伪军一个大队600余人,以及独立驻防的日军一个小队不到50人。

一般说来,新四军如果攻打全部是伪军驻防的据点,相对容易得多,伪军撑不住就会缴械投降,但是如果有负责监视的日军,打起来就比较麻烦。

至于原因嘛,一方面,日军普遍比较顽固,很少有投降和被俘的,加之单兵素质较高,会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

另一方面,在有日军督战的情况下,伪军也不敢轻易缴械,害怕战后被日军上级单位严厉惩罚,伪军军官因此被砍头一点不意外。

其实还有一方面,就是有日军驻扎的据点一旦遭到攻击,附近的日军各部一定拼死来援,这是日军作战风格所决定的,那么新四军攻城部队即将腹背受敌,仗容易打夹生了。

所以对车桥据点,鬼子还是比较放心的,毕竟这个镇子位于若干重兵守备城市的中间,毕竟守备力量接近700人,估计新四军不敢下手。

同时车桥据点的工事也比较坚固,镇外有环绕的深壕,里面灌满了水;镇内有高墙,沿着围墙仅大小明碉就有53座,还不包括暗堡,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新四军来说,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偏偏粟裕就不信这个邪,因为他早就瞄上了车桥这颗钉子:它分割了苏中军区的两个分区、切断了苏北和苏中两大根据地的联络,一旦端掉,整个苏北和苏中根据地就能连成一片,苏中军区机关,也能在日伪的不断“扫荡”中寻得一块稳定的驻地。

考虑到车桥易守难攻,同时还要打援,粟裕调集了苏中军区(新四军第一师兼)最强的五个团:第1团、第7团、第52团、苏中军区教导团、苏中军区第四分区特务团,以及配合作战的部分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了10000人。

粟裕总揽战场全局,而战役前敌总指挥,由苏中军区副司令员、第1师副师长叶飞担任,参战兵力临时组成了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第三纵队负责阻援和打援,第二纵队在师炮兵大队的配合下负责攻坚。

粟裕的这个作战部署非常巧妙,它既不是“”围点打援”、也不是“拔点阻援”,而是既要拔点又要打援。也就是说,不但车桥必须攻克,同时还要在野战中尽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车桥地区之后的安全打下基础。

某种意义上,这又跟后来的济南战役特别相像:济南要打下来,徐州来援的三个兵团也得重创之,以利于后续作战。所以粟裕将军的大兵团指挥能力,也是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的小规模战役战斗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1944年3月5日凌晨1时50分,第二纵队在陶勇的指挥下,开始攻击车桥,新四军部队仅25分钟就突破土围攻入镇内,随后在炮兵的配合下逐个消灭日伪军火力点,战斗非常激烈。

战至当日午后,二纵队已摧毁碉堡50余个并基本歼灭伪军,但是在向固守小土围的日军发起攻击时,由于火力组织不当,以及日军的疯狂顽抗,一时未能得手,车桥镇内的战斗暂时陷入僵局,可见鬼子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外围打援战斗也已开始,得知车桥被围攻后,首先是驻曹甸镇的日伪军出动100余人前来增援,结果在进至大施河时,被地雷炸得七荤八素,又遭我三纵队警戒部队阻击,狼狈逃回据点,后面干脆没敢出来。

而驻淮阴、淮安两地的日军,则出动独立步兵大队主力共700余人(大队长山泽),分四批乘汽车驰援车桥。第一批增援日军240余人分乘七辆卡车,下午3时许到达周庄附近,立遭新四军一纵队的伏击和打击。

战斗中日军连踩雷带被毙伤,很快损失60余人,新四军乘势奋勇出击,又杀伤一部,日军被迫撤入韩庄据守。不久第二批、第三批日军增援部队也乘车相继抵达,由独立步兵第60大队长山泽干夫少佐亲自指挥。

日军企图纠集起来继续向车桥推进,遭新四军猛烈打击后,根本寸步难行,只好全部退入韩庄。3月5日晚,新四军两个团对韩庄发起总攻,冲入村庄后就是惨烈的白刃战,当场捅死日军60余名,鬼子支撑不住,被消灭大半后残部向西逃窜。

新四军在追击作战中,俘虏一名重伤的日本军官,这家伙仍然大呼小叫不肯就擒,后被捆起来送往战地医疗所,结果还没等救治就咽气了。事后查明,正是日军大队长山泽干夫少佐,也就是说,新四军战场击毙日军最高指挥官。

期间,另有日伪军200余人(第四批了)乘夜绕开我正面防御阵地,从右翼的芦苇荡偷涉迂回,企图继续增援车桥。新四军发觉后予以堵击,当场干掉100来人,剩下的逃入小马庄,仍然被跟踪歼灭。

到3月7日上午,发觉援兵无望的车桥小土围日军残部10余人,放弃据点乘隙逃往淮安,车桥被二纵队彻底攻克。新四军各部乘胜扩张战果,至3月13日相继收复泾口、曹甸镇等据点十余处,使淮安、宝应以东大片地区获得解放。

车桥战役,新四军共歼灭日军少佐以下460余人,其中俘日军24人;消灭伪军480余人,其中俘虏168人,合计消灭日伪军近千人,而自身仅伤亡200余人,堪称大胜。

车桥战役大胜后,粟裕的一师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战略意义极大。并且一战俘虏日军24人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数十万大军的战役规模,俘日军不过百余人。

尤其是战役期间,新四军一边实施攻坚,一边先后击溃和消灭五批日伪援军的连续作战精神,是粟裕指挥艺术的良好展现。后来在豫东战役中,华野左手解放开封,右手连续寻歼邱清泉、区寿年、黄百韬兵团,正是基于这样的指挥风格。

车桥战役严重震动苏北日伪,当时是新四军饶政委主持军部工作,他一度担心粟裕如此大动干戈,并且大量毙伤日军,会不会遭到敌人的重兵报复。事实证明多虑了,日军第65师团后面曾拼凑一些部队前往车桥,远远望见新四军严阵以待,干脆撤了。

就连被俘的日军大尉石川芳夫、中尉山本一山等人,后来也对1师敌工部的同志赞叹说:你们的粟裕埃拉伊,埃拉伊!(了不起的意思)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