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財經天下》週刊作者 何暢

編輯/ 董雨晴

半個月之內,騰訊投資部門收穫了兩個IPO。

8月10日,檸萌影視正式登陸港股,爲15個月以來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劃上了一個句號。在此之前,7月26日,苦等五年的博納影業終於拿到了證監會覈准上市的一紙批文,並於8月上旬推進初步詢價及申購事項,即將圓夢A股。

檸萌影視與博納影業身後站着同一位機構股東——騰訊對其持股比例分別爲19.78%和4.84%,隨着兩者共償上市夙願,騰訊或將逐步落袋投資收益,藉此實現退出。

過去,騰訊熱衷於重倉文娛傳媒板塊,在資本與流量兩大殺手鐧的加持下所向披靡。但從去年下半年起,騰訊不僅主動收縮投資佈局,投資風格也開始轉變,醫療健康、硬科技等領域成爲了新的方向。如今,播種與收穫依然齊頭並進,不同的是,熱錢退潮後,上市是強心針,也是另一重考驗。

多家影視公司衝擊上市

這個夏天,在資本市場沉寂許久的影視行業終於等到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8月10日,檸萌影視正式登陸港股,每股發售價爲27.75港元,扣除全球發售報銷費用及開支,共募資約3.225億港元,成爲繼華策影視慈文傳媒之後,“國內六大影視製作公司”中又一位進入上市隊列的玩家。

相比於2005年成立、2010年登陸深交所創業板的國內“電視劇第一股”華策影視,以及2000年成立,2015年借殼進軍A股的“業界前輩”慈文傳媒,成立於2014年的檸萌影視尚屬後起之秀。不過,近幾年來,由其製作併發行的多部劇集、尤其是聚焦現實題材的作品,如《小歡喜》《三十而已》《小敏家》等,因着眼於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女性成長等熱點社會話題,播出後引發不少討論,也使其業內地位迅速躍升。

檸萌影視在招股書中提到,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自2019年至2021年,其已播出的8部版權劇集中,有6部屬於高收視率劇集,高收視劇集率約爲75%,領先於其他五家主要對手,如按照2021年收入統計,其在所有中國劇集公司中排名第四。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一個既深諳內容創作規律、又懂得市場流行趨勢的創始團隊,四位聯合創始人蘇曉、陳菲、徐曉鷗、周元均出自SMG(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資歷深厚,經驗豐富。

儘管如此,在文娛行業稅務地震、影視製作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市場給出的反饋卻算不上積極。檸萌影視上市首日沒能逃離破發的命運,報收每股27港元,跌幅達2.7%,總市值爲97.32億港元。

但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勝利。博納影業的“回A”之路亦是如此。2010年,博納影業赴美上市、成爲納斯達克“中國內地影視第一股”,但隨後的幾年裏,其市值始終低迷,未有起色,遠不如在A股馳騁的光線傳媒、華誼兄弟。

在美股被嚴重低估讓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很難接受。“我問過王長田,也問過王中磊,問他們覺得博納和華誼、光線的差距真的能有十幾倍嗎?”當時,正在上映的《智取威虎山》出色的票房成績與股價持續下跌的對比,讓於冬下定決心迴歸A股。

2016年,博納影業成功私有化退市,並於次年首次遞交A股招股書。然而,彼時影視公司的上市審覈正在收緊,“陰陽合同”、“稅務地震”等事件接連曝出,影視公司上市需要面臨更爲嚴格的業績審覈。博納在發審委排了兩年隊,等來的是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因康得新鉅額財務造假被立案調查,與之相關的30餘個IPO項目被叫停,博納影業正是其中之一。

2020年8月,博納影業再次遞表,三個月首發通過,又經過近兩年的等待,這家在A股大門外徘徊五年的公司,終於將上市批文握在手中。

在檸萌影視與博納影業之外,同樣在近期,以藝人管理爲主要業務、坐擁王一博、韓庚等藝人的樂華娛樂,以及瞄準網劇市場的耐看娛樂,也在爲上市衝刺進行準備。自新三板退市後的第四年,樂華娛樂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有望成爲“藝人管理第一股”,而耐看娛樂也於7月下旬二次遞表,試圖再度叩開港股大門。

一時之間,文娛傳媒賽道在資本市場重新活躍了起來,從整個行業的角度看,不失爲一個良好的信號。

騰訊到了退出季

對站在這些公司身後的投資人而言,這同樣是一個斬獲投資收益、繼而退出的機會。

細數檸萌影視的招股書,隨處可見“騰訊”二字,後者先後參與了檸萌影視的三輪融資,以19.78%的持股比例,成爲其第二大股東、第一大機構股東。

不僅如此,騰訊還是檸萌影視的重要客戶與內容渠道。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檸萌影視來自騰訊的收入分別爲0.8億元、4.67億元、2.11億元和0.74億元,於總營收中佔比分別爲4.5%、32.7%、16.9%和15.8%。其中,在佔比最高的2020年,騰訊是檸萌影視的最大客戶,雙方彼此綁定。後者甚至在招股書中提到,若不能維持與騰訊的業務關係,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無獨有偶,在博納影業的豪華股東名單中,也出現了騰訊的身影。其第六大股東爲林芝騰訊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達4.84%,後者恰是深圳市騰訊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根據博納影業招股書所述,2016年9月,9家機構出資48.6億元,其中新增註冊資本9317.91萬元,騰訊在這9317.91萬元中認購了830.47萬元,照此比例計算,騰訊共投資4.33億元。三個月後,12家機構再次出資25億元,其中新增註冊資本2863.58萬元,騰訊認購了57.27萬元,對應投資金額接近5000萬元,兩次投資總計4.83億元。

而按照博納影業每股5.03元的發行價,以及發行後共13.75億股的總股本,其對應總市值約爲69.16億元,和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時超過160億元的估值相比,已經縮水了近六成。如果做一個極端的假設,即騰訊選擇在發行價這一價格節點將手中股份全部清空,最終所得不過3.32億元。這意味着,騰訊在博納這個投資標的上未能實現收益,退出後反而虧損了1.5億元。

但和華誼兄弟比起來,博納影業還不算失意。前者已連續四年面臨虧損,2018年至2021年,淨虧損分別11.69億元、39.78億元、10.48億元和2.27億元,市值較高點時期蒸發九成。

作爲華誼兄弟第二大股東的騰訊,先後於2011年和2014年以每股16元、24.83元的價格,分別認購華誼2780萬股和5155萬股股票,耗資超17億元。即使是影視行業普遍低迷的2020年,騰訊仍然參與了華誼兄弟的定向增發。而這11年來,華誼兄弟累計分紅超7.3億元,按照騰訊7.94%的持股比例,所得尚不足1億元。

8月5日,華誼兄弟發佈公告稱,騰訊8月2日至4日累計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和參與轉融通證券出借導致持股比例變動超1%,持股比例由7.94%下降至4.99%,低於5%。暫不考慮出借部分,按照每股2.2元的減持均價計算,騰訊入賬1.19億元,和當年入手時的價格相比,堪稱“割肉”。

這是騰訊入股華誼兄弟以來的首次減持,某種程度上也被外界視爲一種及時止損的行爲。疫情的出現與規範落地爲影視公司業務的開展增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更使得資本市場難以給予其更多的信心和肯定。另一個關鍵原因在於,騰訊自身的投資方向也在發生轉變,昔日備受青睞的消費互聯網已被炙手可熱的產業互聯網取代,收穫之餘,騰訊仍在播種。

重心轉向硬科技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騰訊主動收縮自身投資佈局,接連減持手中多家投資公司股份,涉及京東、Sea Limited、步步高、海瀾之家、新東方等多家上市公司,華誼兄弟並不是例外。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公允價值已從去年年底的9828億元下降至6060億元,變現之外,收縮端倪也有所顯現。

過去,資本與流量是騰訊大殺四方的兩大利器,在巨大流量池澆灌與投資綁定結盟的策略下,這家互聯網企業在遊戲、娛樂傳媒、企業服務、教育等各個領域逐一落子,隨着邊界拓展,業務版圖日益擴大。

IT桔子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1年,騰訊的對外投資數量分別爲117起、118起、141起、164起、118起、173起、273起,即使是在2021年,其投資動作依然頻繁,且從未停止在文娛傳媒領域加碼。若要將其過往投資戰績依照行業繪製成一張柱狀圖,文娛傳媒定然是高度最爲明顯的那條。

但時至今日,騰訊的投資風格發生了顯著的轉換,企業服務、金融和先進製造取代了昔日的遊戲、文娛傳媒和電商零售,成爲其瞄準的全新賽道。根據來自IT桔子的數據,近一年來,騰訊在前述三個行業的投資事件分別爲29起、18起和16起,數量突出。

而以京東、Sea Limited爲代表的消費互聯網公司,則成爲被減持的對象。在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上,騰訊CSO James Michelle對此給出的解釋是,從資本角度分析,騰訊每年都會減持價值幾十億美元的持股,但這兩次減持之所以吸引了較多關注,主要是因爲兩家公司體量較大。

在其看來,這是騰訊一直在做的事情。考慮到投資組合管理,作爲投資方,騰訊積極投資的並不是上市公司,而是處於發展期的成長型公司。當後者逐漸成長併成爲上市公司,騰訊會持續減少持股,進而加大力度尋找新的投資標的,幫助它們實現發展目標。

換句話說,騰訊未來的投資將立足產業互聯網、面向核心科技創新的深度佈局,不再沿着流量思路打轉,而是致力於“長期可持續發展”。

僅在8月,騰訊的投資清單上就增加了三家這樣的公司——光舟半導體、燧原科技、丹序生物。其中,燧原科技專注於人工智能領域雲端算力平臺,騰訊自Pre-A輪起連續參投了五輪;光舟半導體的業務範圍包括光波導、光引擎、光學模組、微納半導體材料與工藝等高端先進技術的開發與製造,兩者均屬於硬科技代表。至於丹序生物,則以抗體藥物研究和開發爲主要方向,是騰訊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又一代表。

一進一退之間,是騰訊在互聯網下半場做出的選擇,跑馬圈地、躺着賺錢的時代終成歷史,以此爲前提,騰訊的投資重心勢必發生轉移。

與此同時,其自身業務也在經歷調整。目前,to B業務被視爲騰訊的又一增長引擎的。但由於需要長期投入且先發優勢顯著,若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增長和盈利,對後來者來說難度頗大。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