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工网

本网评论员 王际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湖北某市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032名。并且,该市从薪酬待遇、人才津贴、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城镇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职称评定、创业扶持、奖励机制等若干方面,为这些高层次人才开出了“真金白银”的优厚条件。

“领导重视力度空前、推进措施力度空前、经费保障力度空前”,是当前许多地方不遗余力招才引智的真实写照。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一些地方正是通过积极引进各种高层次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所谓“高层次人才”,一般是指在各个专业领域中处于前沿的领军人物,或者在相关行业领域具有较强能力的人才。赋予他们“高层次”,实际上是对他们在某一专业、某一领域较大能力和贡献的一种褒扬。但时下,各个地方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各异,大多是以博士、硕士以及具有海归背景来界定,当然也有以专业业绩和某一领域突出贡献来作为标准的。

顾名思义,有“高层次”就会有“低层次”。如果简单把拥有高学历和海外经历的人划归“高层次人才”,那让我们的蓝领精英、技术工人乃至大国工匠们情以何堪?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化,从中央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都加大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激励力度,一大批“土专家”“技术大拿”“行业精英”“大国工匠”等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他们的学历不一定很高,名望不一定很大,但却始终坚守在工矿车间、企业班组和建设一线,用自己的高超技能和勤劳智慧,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示着中国创造中国力量中国奇迹。他们奋斗在最基层,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创造的价值却同样是崇高的,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精英、国之栋梁。

其实,不论是硕博、海归,还是咱们普通工人,只要有真本事、真功夫、真贡献,一样可以成为高层次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许多企业的成功之道,也是很多地方的发展之道。人与人之间所谓层次上的差距,实际上往往是工作能力的差距、工作态度的差距,以及工作成效和社会贡献的差距。而人才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种职业和岗位,只要肯钻研敢拼搏勇创新,把普通工作做到极致,把平凡化作不平凡,人人皆可成才,行行能出状元。

这么说来,有关地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眼光不妨放长远些,格局不妨放大些,绝不能厚此薄彼,拿工人不当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