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人士常說,央行貨幣政策的藝術,是調控預期的藝術,在“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下,正是央行展現調控藝術的時候了。

今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中國經濟總體發展勢頭良好,雖然受到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但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對中國經濟發展前途充滿信心。

今年上半年,國際環境複雜,國內疫情反覆,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的加大,正是中國經濟得以同比增長2.5%的關鍵,其中,央行貨幣政策,更是有效支持了穩住經濟大盤的任務。因此,近日央行發佈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自然吸引了格外關注。

一份貨幣報告,從金融市場運行,到宏觀經濟分析,再到貨幣政策趨勢,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兩句話,一句話,不爲短期穩增長而將房地產再作爲刺激經濟的手段,還有一句話,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

有一些機構的經濟學家,發掘了貨幣報告裏面的新藝術。

一個是“兼顧短期和長期”。短期和長期,要怎麼兼顧呢?不爲短期穩增長而將房地產作爲刺激手段,其實還有長期的替代方案,就是引導資金投入新的穩增長領域,比如,綠色投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高技術製造業、科技創新等等。

一個是“兼顧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爲什麼要提這個兼顧?還是要穩定市場對通脹的預期。在美國前期拼命印錢刺激消費的主因之下,高通脹在今年成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威脅,美聯儲啓動加息週期,又傷及全球經濟增長,中國經濟能不能獨善其身,重點還要看中國央行調控的藝術。

所以,我們看到,除了央行之前一再強調的,不搞“大水漫灌”,這次央行又特別強調,不超發貨幣。在貨幣報告中,央行認爲,雖然要警惕結構性通脹壓力,但“全年物價仍可實現預期目標”,也就是全年CPI平均漲幅在3%左右。

因此,我們肯定,央行貨幣調控的藝術,就是調控預期的藝術,“兼顧短期和長期”,“兼顧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看似矛盾的目標,卻並非無解,只要沒有高通脹預期,就更容易控制好通脹水平;只要有經濟向好的預期,就不需要大水漫灌,只用合理適度的流動性,就可以四兩撥千斤。

其實,表面上看,這好像是調控的藝術,本質上看,調控的底氣,還是來自於經濟的實力,來自於調控有餘地,空間大,來自於我們的政策工具箱裏的工具多。

央行貨幣政策調控是如此,整個中國經濟的宏觀調控其實也是如此。

第一,就是剛剛闡釋的央行貨幣政策,央行的調控有餘地,有空間,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控制好通脹預期,就能控制好通脹。更重要的是,有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抓好的糧食和能源的保供穩價,有效隔離了國際大宗商品和糧食價格上漲對國內物價的傳導衝擊,這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第二,財政政策也是如此,有餘地,也有空間,這來自於中國經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的財政是全球最良性的財政,哪怕遇到一時困難,都不是歐美那些看似發達的經濟體可以比擬的,這也是一種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第三,來自於國企的穩定器,來自於產業政策的佈局,在經濟出現困局時,企業家們的動物精神不足時,民營經濟的投資拉不動時,體量足夠大、實力足夠強的國企,恰好有能力逆勢而爲。央行想要引導資金投入新領域,綠色投資、高端製造、科技創新,這些都是硬骨頭,這個時候誰能迎難而上?滄海橫流,方能顯出英雄本色。

所以,結論是什麼呢?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實力,纔是我們的底氣所在。有人在外對中國搞技術壓制、貿易圍堵,我們在內還是搞好經濟,對外做大開放,爲世界製造,爲中國投資,讓國人消費,三手都要硬,我們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更有最強的增長潛力,這就是基本面,這就是信心的來源。

來源:華夏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