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青网

原标题:吉网独家|“一箭十六星”到底有多牛?听了“吉林一号”背后的故事你就全明白了……

8月10日,“一箭十六星”成功将眉山“天府星座”(“吉林一号”高分03D35~41星)等16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热搜榜,网友们也纷纷为“吉林一号”点赞!

中国吉林网了解到,此次任务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第21次发射。从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箭四星”成功发射后,就此拉开了卫星发射大幕。

8年间,“吉林一号”卫星不断突破,刷新纪录,“一箭八星”“一箭九星”“一箭十星”“一箭十六星”……

此次发射的16颗卫星均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10颗吉林一号高分03D星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影像,提供遥感数据服务;6颗云遥卫星主要用于对大气层进行成像,在气象观测领域具有应用前景和价值。

“一箭十六星”成功发射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中国吉林网记者走进了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话了“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副总设计师邹吉炜。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创造了多个纪录!”邹吉炜说。

就在今年2月份,10颗“吉林一号”卫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时隔不到6个月,16颗卫星发射成功,突破了单次发射“吉林一号”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光是创造数量上的纪录还不够,卫星发射数量增多的同时出征队伍人员却没有增长,这是为何?

邹吉炜说,由于2月份到8月份间隔较短,时间比较紧,所以在发射场测试时采用了并行自动化测试。在出征队伍的人员数量没有显著增长的情况下,一人多岗、多责、多型号,用时四天就完成了测试工作,实现了整个发射流程的精简。

疫情之下,“星箭对接试验”创下“首次”!

“在卫星进入发射场前,正常来说需要和火箭进行一个星箭对接试验。这次长征六号的团队是身处上海,前段时间因上海疫情原因,所以这个星箭对接试验在操作上有诸多不便。”邹吉炜说。这次是第一次把卫星和火箭全部拿到发射场进行对接,创下了首次对接的纪录。

邹吉炜介绍,在去到发射场对接前,双方细致地完成了相关技术文件的确认,所有星箭接口的尺寸、重量、平面度等相关参数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确定无误后才抵达发射场进行试验。

“原本发射场是没有星箭对接试验的计划的,但这次我们实现了串行流水化测试。一边进行着卫星的并行自动化测试,一边进行着对接试验,实现了两个项目并行的操作。”他说。

采访到此处不难发现,一个纪录的诞生除了在研发期间孜孜不倦的钻研外,还要在最后试验的关口突破重重障碍。“圆满成功”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属实是来之不易。

对话中,邹吉炜还说出了“1、4、5、6 ”这四个数字,这背后又代表什么呢?别着急,往下看!

一个火箭是如何能装那么多卫星呢?相信很多市民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邹吉炜解释道,火箭能装多少颗卫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运载能力,可以理解为它能装多少东西。二是火箭有多大的空间。

从去年10月份开始,研发人员就对这两方面进行了技术上的研究,此次“一箭十六星”卫星数量虽少,但星箭接口却从10个增加到了16个,卫星布局较为复杂。另外,16颗卫星划分为4层,从上到下按照“1 4 5 6”排布,分4次分离,每颗卫星都有独立的火工品分离机构。

邹吉炜告诉记者,16颗卫星入轨后,将与在轨的54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70颗,标志着“吉林一号”星座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卫星投入使用后,将显著提升“吉林一号”星座的数据获取和信息服务能力。

在“十四五”期间,公司将完成“吉林一号”卫星一期组网138颗星,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重访和全球月度覆盖能力。 届时“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服务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高效的遥感信息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