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青網

原標題:吉網獨家|“一箭十六星”到底有多牛?聽了“吉林一號”背後的故事你就全明白了……

8月10日,“一箭十六星”成功將眉山“天府星座”(“吉林一號”高分03D35~41星)等16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消息一出,迅速登上熱搜榜,網友們也紛紛爲“吉林一號”點贊!

中國吉林網瞭解到,此次任務是“吉林一號”衛星工程的第21次發射。從2015年10月7日12時13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一箭四星”成功發射後,就此拉開了衛星發射大幕。

8年間,“吉林一號”衛星不斷突破,刷新紀錄,“一箭八星”“一箭九星”“一箭十星”“一箭十六星”……

此次發射的16顆衛星均由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製,10顆吉林一號高分03D星主要用於獲取高分辨率光學遙感影像,提供遙感數據服務;6顆雲遙衛星主要用於對大氣層進行成像,在氣象觀測領域具有應用前景和價值。

“一箭十六星”成功發射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爲人知的故事呢?中國吉林網記者走進了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對話了“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副總設計師鄒吉煒。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我們創造了多個紀錄!”鄒吉煒說。

就在今年2月份,10顆“吉林一號”衛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時隔不到6個月,16顆衛星發射成功,突破了單次發射“吉林一號”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

光是創造數量上的紀錄還不夠,衛星發射數量增多的同時出征隊伍人員卻沒有增長,這是爲何?

鄒吉煒說,由於2月份到8月份間隔較短,時間比較緊,所以在發射場測試時採用了並行自動化測試。在出徵隊伍的人員數量沒有顯著增長的情況下,一人多崗、多責、多型號,用時四天就完成了測試工作,實現了整個發射流程的精簡。

疫情之下,“星箭對接試驗”創下“首次”!

“在衛星進入發射場前,正常來說需要和火箭進行一個星箭對接試驗。這次長征六號的團隊是身處上海,前段時間因上海疫情原因,所以這個星箭對接試驗在操作上有諸多不便。”鄒吉煒說。這次是第一次把衛星和火箭全部拿到發射場進行對接,創下了首次對接的紀錄。

鄒吉煒介紹,在去到發射場對接前,雙方細緻地完成了相關技術文件的確認,所有星箭接口的尺寸、重量、平面度等相關參數進行了討論和分析。確定無誤後才抵達發射場進行試驗。

“原本發射場是沒有星箭對接試驗的計劃的,但這次我們實現了串行流水化測試。一邊進行着衛星的並行自動化測試,一邊進行着對接試驗,實現了兩個項目並行的操作。”他說。

採訪到此處不難發現,一個紀錄的誕生除了在研發期間孜孜不倦的鑽研外,還要在最後試驗的關口突破重重障礙。“圓滿成功”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屬實是來之不易。

對話中,鄒吉煒還說出了“1、4、5、6 ”這四個數字,這背後又代表什麼呢?彆着急,往下看!

一個火箭是如何能裝那麼多衛星呢?相信很多市民朋友都有這樣的疑問。鄒吉煒解釋道,火箭能裝多少顆衛星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運載能力,可以理解爲它能裝多少東西。二是火箭有多大的空間。

從去年10月份開始,研發人員就對這兩方面進行了技術上的研究,此次“一箭十六星”衛星數量雖少,但星箭接口卻從10個增加到了16個,衛星佈局較爲複雜。另外,16顆衛星劃分爲4層,從上到下按照“1 4 5 6”排布,分4次分離,每顆衛星都有獨立的火工品分離機構。

鄒吉煒告訴記者,16顆衛星入軌後,將與在軌的54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至此,“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70顆,標誌着“吉林一號”星座第一階段建設任務圓滿完成。衛星投入使用後,將顯著提升“吉林一號”星座的數據獲取和信息服務能力。

在“十四五”期間,公司將完成“吉林一號”衛星一期組網138顆星,具備全球任意地點10分鐘重訪和全球月度覆蓋能力。 屆時“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的服務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可爲用戶提供更豐富、更高效的遙感信息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