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聞晨報

6月3日凌晨,天還沒亮,陸建華就開車從楊浦的家中趕往崇明老宅,他盼着快點,再快點,趕緊去看一眼老母親。

這一幕,對陸建華來說分外熟悉。3月28日凌晨,在封控前從崇明趕回楊浦的那段路上,他的心情也同樣焦急,在島上繞了近2小時才駛上長江大橋。上橋那一剎那,陸建華鬆了一口氣,但難掩心裏的苦澀:“父親爲了不影響我工作,瞞着不告訴我生病的事,最終短短几個月就辭世,而我來不及料理完後事,就要趕回去工作……”

見到了朝思暮想的老母親,陸建華激動不已,而母親看着瘦脫了形的兒子也忍不住落淚。19歲參軍,當了12年消防兵,又在居民區當了近8年書記,陸建華爲羣衆服務了20年,他說,這一輩子就是“滅火”的。

他從老兵成長爲“老”書記

陸建華曾是一名消防兵,第一次出任務就抱着熊熊燃燒的煤氣罐穿越火線。目睹戰友受傷的經歷,讓他深受觸動,堅定了不怕犧牲、守護羣衆的初心。

轉業到楊浦區五角場街道成爲機關幹部後,他主動報名去最接地氣、離羣衆最近的崗位——居民區黨組織,成爲一名平凡而不簡單的“小巷總理”。他曾“換防”兩次,待過三個居民區,恰好是三種類型:最複雜的、最艱苦的,以及最開放的。

從消防兵、後勤幹部轉變爲居民區書記,工作內容大轉變。居民給他上的“第一堂課”就讓他記憶猶新,是關於居民修剪樹木是不是毀綠的認定問題,投訴的老教授搬出法條口若懸河,被投訴的老幹部同樣有一番道理。夾在中間的陸建華覺得雙方各有道理,但居民間的問題不能簡單粗暴地解決,於是他兩邊做工作,磨破嘴皮子,終於化解了矛盾。

後來,他被調到另一個小區,這裏有不少“山上下來的朋友”。陸建華將心比心,爲他們四處奔波,解決了不少就業、子女讀書的實際困難,更消除了周遭的異樣眼光。漸漸地,這些特殊居民也成爲凝聚在居民區黨組織周圍的社區正能量,守護着一方平安。

轉眼,新的“破冰”任務又交到他手中——他被選派到形態迥異的創智坊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這裏一頭連着高校,一頭連着園區,還有一條“網紅”大學路,是校區、園區、居民區相融合的開放式街區。來了沒多久,他就辦成了一件大事:打破新老兩個小區之間的“心牆”,打開一扇連通兩個小區的“睦鄰門”,讓居民曾經煩惱的繞路問題不復存在。如今,居民去軌交站、菜場、社區服務中心、學校都更加方便了 。

破牆開門不容易,陸建華能做通居民的工作,讓這扇溫暖的“睦鄰門”成爲“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寫照,大家都誇他“是個能團結大家一起幹事的人”。而這,正是居民區工作最需要的特質。

他的“爲什麼”找到了答案

社區工作很瑣碎,考驗的是真情,磨鍊的是耐心。疫情期間,直面羣衆的居委幹部承擔着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結構複雜的創智坊社區也陸續出現了確診人員。一邊抓防控,一邊還要解決各種突發狀況,封控後,陸建華就直接住進居委會,24小時手機待機。

“小陸,我心臟喫不消了,家裏就我一個老頭”“陸書記,孩子高燒幾天,不能再拖了”“陸書記,什麼時候轉運”“陸書記,我們封控在店裏物資緊缺”……

陸建華能想象到,每一通電話對面都是焦急的面龐。於是他爲心臟病發作的獨居老人叫120、聯繫街道保供車輛,打電話給子女所在居委會協調“放人”;穿上防護服,開着私家車送高燒的嬰兒去醫院;一邊勸說確診居民轉運,一邊安撫其他居民;“搜刮”辦公室裏的物資,悉數送給物資緊缺人員……這個曾經奮戰火場的戰士,在新的戰場守護一方百姓。

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居民的不理解、指責卻讓陸建華這個七尺男兒大哭過一次,他哭着問自己:“我幹得這麼苦、這麼累,究竟是爲了什麼?”不顧父親喪事未完,不顧母親悲痛欲絕,不顧剛出生五六個月的二寶和正值初三的大女兒,陸建華毅然堅守在這個最基層的崗位上,擦乾眼淚的他又默默開始工作。

如今,生活歸於常態,有人問陸建華:“你的‘爲什麼’找到答案了嗎?”陸建華感慨地說:“那天凌晨我開車送進醫院的高燒嬰兒第二天就確診陽性,一家人都確診感染,他們起初不肯轉運,最後還是做通了工作。後來,孩子爸爸在樓組羣裏說‘陸書記是個善良的人’,那一刻,我覺得一切都值了。”

他總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卻從不喝咖啡

7月27日,經歷了新一輪封控的大學路迎來解封,這並不意味着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變得輕鬆,在五角場街道的“外防輸入、守護家園”疫情防控專項行動中,大學路是防疫督察重點區域。8月第一個週末,陸建華照例又在加班,週六是社區大篩,週日是在大學路排查返滬人員。

從老兵成長爲一名“老”書記,他早已習慣了這樣沒日沒夜的工作節奏。其實,不僅是疫情防控工作任務重,早在他剛來創智坊社區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又是來“滅火”的——不僅要消滅時有偶發的“明火”,還要提前偵察、研判,將“火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大學路是上海首批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地,2019年以前,居民對商家擾民投訴居高不下,一天開出五六十張罰單也無法根治。陸建華上任後,主動跨前,走街串巷,進園區、跑企業、看實地、深訪談、明統計、挖資源。一方面通過聯學聯建,邀請專家學者爲社區和園區內的黨員上黨課,結合創智農園共融共享互動體驗、參觀中共一大會址、重溫入黨誓詞、端午包糉子活動、公益市集和百腦匯議事堂等各種活動,推動企業黨員與居民黨員共融互動,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力量;另一方面,積極聯絡,推動成立大學路自我管理委員會,整合多元力量,架橋樑協商議事,制定經營承諾,形成《店招店牌設置導則》《准入業態負面清單》《露天吧“實施導則”》等多項指導意見,培育商家共同體意識和自律精神,並引入藝術團隊完成公益牆畫和巨幅塗鴉。

在封控前期,陸建華又帶着團隊,積極爲被封在沿街商鋪內的員工、裝修工等送物資、抓防疫,把一個開放式街區的封閉式管理搞得井然有序。他凝聚着一支退役軍人志願者小分隊,騎着電瓶車的大白,穿行在大學路各樓棟和小區……

如今的大學路,居民、商家、消費者和諧相處,創意時尚湧動、創新元素集聚、互動交流頻繁,是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地,也是周邊居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陸建華也經常出現在這條網紅路上,協調居民與商戶的矛盾、考察商戶入駐前的業態准入、檢查防疫情況……沿街商戶都熟悉他,還有人打趣說:“陸書記總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卻從不喝咖啡。”

步履匆匆的陸建華總是希望把工作做得再紮實一點、再細緻一點,讓“火警”再也不會響起。在大家心裏,這個“網紅街區”的守護人,正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