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認爲,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通脹高位運行,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外部環境更趨嚴峻複雜,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需穩固,結構性通脹壓力可能加大。

《報告》顯示,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密切關注國內外通脹形勢變化,不斷夯實國內糧食穩產增產、能源市場平穩運行的有利條件,做好妥善應對,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如何看待《報告》的表述?受訪專家普遍表示,總的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保持較強韌性,宏觀政策調節工具豐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諸多有利條件,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做好自己的事。

關注通脹形勢變化

“國內外通脹形勢變化成爲《報告》最關注的內容之一,並在保持幣值穩定首要目標下,確定下一步貨幣政策主要基調。”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

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認爲,《報告》的主要內容延續了7月末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部署和表述,更爲關注穩就業和穩物價,尤其提醒了下半年國內結構性通脹壓力。

高通脹正成爲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報告》指出,近期全球通脹水平持續高位運行,特別是主要發達經濟體面臨幾十年未有的高通脹壓力,6月美國CPI、歐元區HICP同比分別上漲9.1%、8.6%,分別創近40年和有統計以來新高。主要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陷入穩增長與抗通脹的兩難局面。

“這與發達經濟體央行前期對通脹形勢有所誤判、政策調整落後於市場曲線密切相關,也給我國宏觀調控帶來啓示和借鑑。”《報告》認爲,應當看到,任何時刻,中央銀行都應對物價走勢的邊際變化保持高度關注,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客觀研判未來通脹形勢,未雨綢繆做好政策安排。

《報告》指出,從基本面來看,我國具備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的有利條件。過去一段時間,我國通脹走勢總體溫和平穩,在全球出現罕見高通脹背景下保持了國內物價形勢的穩定。預計今年物價漲幅仍將運行在合理區間,有望實現全年CPI平均漲幅在3%左右的預期目標。同時也要看到,短期內我國結構性通脹壓力可能加大,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存在,多重因素交織下物價漲幅可能階段性反彈,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在信達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解運亮看來,相比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陷入穩增長和抗通脹的兩難局面,我國所面臨的宏觀形勢和政策工具箱有能力平衡兩項目標,也說明穩物價對於貨幣政策的約束相對有限。

貨幣政策靈活適度

《報告》指出,綜合研判,預計今年下半年我國CPI運行中樞較上半年1.7%的水平將有所抬升,一些月份漲幅可能階段性突破3%,結構性通脹壓力加大。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最新數據顯示,7月CPI同比上漲2.7%,環比上漲0.5%,符合市場預期。這一數據與《報告》中對於下半年CPI走勢的預期也保持了一致。

在結構性通脹壓力加大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如何應對?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稱,儘管《報告》中提及防範結構性通脹問題,但不會影響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防範結構性通脹主要是防範肉價、油價擾動與上下游物價傳導影響。但考慮糧食連年豐收等因素,國內物價穩定基礎較好。同時,國內結構工具與財政、產業政策精準配合,有助於平衡經濟恢復與保供穩價,物價整體有望保持穩定。”

下一步,周茂華表示,貨幣政策將繼續爲經濟復甦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平衡好穩就業、穩增長和穩物價關係。一是落實好此前出臺的助企紓困、穩增長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紅利;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提升政策質效,加大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用好政策性開發性工具保障重點項目融資,用好結構性工具,促進行業加快恢復平衡,增加有效供給;三是金融政策助力穩定生豬產能,爲糧食穩產增收、能源市場平穩運行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爲,目前國內通脹呈現結構性特點,CPI呈現上漲趨勢但總體水平較低,PPI總體水平較高但呈現下降趨勢。今年以來,在貨幣政策保持穩健的同時,更加註重靈活精準,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流動性環境。預計後續貨幣政策仍要發揮好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兼顧穩增長和穩物價,通過更多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信貸資源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堅持不搞“大水漫灌”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加大穩健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爲實體經濟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相較《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表述,本次《報告》強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新增強調“不超發貨幣”等內容。在關於下一階段貨幣政策走勢部分,《報告》也指出,主動應對,提振信心,搞好跨週期調節,兼顧短期和長期、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爲何強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發貨幣?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認爲,二季度以來資金利率長期低位運行,資金淤積有所顯現,債市加槓桿情緒持續火熱帶來風險,過低的資金利率可能導致脫實向虛,同時需警惕結構性通脹反彈壓力,預計央行將逐步引導資金利率向政策利率收斂。

“‘大水漫灌’容易導致通脹攀升,市場資源配置扭曲,局部資產泡沫風險集聚,刺激市場加槓桿行爲。從以往例子可以看出,市場主體加槓桿容易,但去槓桿過程充滿‘痛苦’且存在潛在風險。”周茂華說。

婁飛鵬表示,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堅持不搞“大水漫灌”,這是由於我國經濟發展仍然面臨結構性問題,當前從金融市場來看流動性合理充裕,也不需要大量釋放流動性或者採用強刺激措施,而是需要更多用結構性政策工具,通過靈活精準調控,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鞏固國內經濟向好趨勢,關注海外政策溢出風險。”中信證券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認爲,地緣局勢持續緊張,通脹預期高企下,海外經濟面臨多重問題,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動能放緩,貨幣政策面臨兩難,部分經濟體硬着陸風險增加。因此,下階段我國貨幣政策重點在抓好政策落實的同時,要密切關注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調整的溢出影響,以我爲主,兼顧內外平衡。(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