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8月13日訊(記者 劉超鳳) 僅半年時間,“券商一哥”以配股募得的80億閒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躺賺”4000萬。

8月12日,中信證券贖回了第四筆購買現金理財產品的本息。今年巨量配股後,中信證券手握80億募集閒置資金,在2月份購買了第一筆定期存款,半年時間內累計實現理財收益4171.78萬元。4000萬理財收益意味着什麼?根據中證協的口徑,去年有18家券商的淨利潤不超過4000萬。

以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在上市公司中已不少見,例如最新披露的慧峯科技以2500萬閒置資金買理財,萬淇股份則擬用不超3000萬買理財,近兩日,還有包括合肥百貨、生態家園、鋒龍股份、探路者等都紛紛發佈相關公告。其中,尤以寧德時代最爲引人關注,公司擬使用230億資金進行現金管理。

“券商一哥”半年躺賺4000萬

8月12日,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收回部分現金管理產品本金10億元,本次實現收益511.11萬元。這已經是中信證券第二輪再投資、第四筆購買的理財產品。手握募集閒置資金80億元,中信證券先後分四批購買銀行定存產品,年化收益分別爲2.28%、2%,目前均已贖回,累計實現理財收益4171.78萬元,而這距其首次投資僅過去半年。

今年1月份,中信證券完成A股配股,募資總計223.96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實際募資淨額爲223.18億元。募投方向上,中信證券擬投資133.18億元發展資本中介業務,擬對子公司增資50億元,擬投資30億元加強IT系統建設,以及10億元補充其他營運資金。

同年2月8日,中信證券通過了利用閒置A股募集資金開展現金管理的議案,擬投向現金管理的產品不超過80億元,投資標的包括銀行大額存單、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約期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期限不超過一年,且一年內可循環滾動。

其中,這80億理財資金就來自擬投向子公司和IT系統的資金,中信證券表示子公司增資有審批流程,資金會有閒置期;而IT系統建設可分批使用。

很快,中信證券於2月10日在華夏銀行開立三個定存賬戶,其中20億定存61天,一筆30億定存62天,另一筆30億定存90天,預計年化收益率均爲2.28%。到5月11日,中信證券這三筆定存均已贖回,累計收益3660.67萬元。

前述已提過,中信證券80億募集資金投資理財產品時可一年內滾動使用。在80億定存全部贖回的次日(即5月12日),中信證券就使用10億購買了中信銀行的定期存款,期限是92天,到8月12日到期,年化收益率2%,實現理財收益511.11萬元。

這半年來,中信證券通過這80億A股募集資金購買銀行定存產品,已累計實現投資收益4171.78萬元,佔最近一年淨利潤的0.17%。

這4000萬理財收益是什麼水平?如果對照中證協發佈的2021年券商經營業績指標排名情況,全市場106家券商中,去年淨利潤不超過4171.78萬元的券商有18家,佔比17%,這也意味着這筆理財收入超過了17%的券商。

上市、非上市公司熱衷買理財

上市公司將部分募集資金用以購買現金理財產品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僅今天一天,上交所就有12家上市公司發佈了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或贖回公告,其中還不包括可轉債募集資金。除了中信證券外,聞泰科技擬投資25億購買理財產品,成都燃氣擬投10億,寒武紀擬投9億。近年來,僅上交所中“募集資金購買現金理財”的公告每年都有數千條。

上市公司IPO融資、再融資的核心目的是擴大再生產。部分資金進行理財管理是適當的,市場相對更質疑的是,大部分募集資金都用來理財,是否有大規模募資的必要性?“史上最貴”新股禾邁股份募集了55億元,卻在上市第一天計劃拿出45億買理財產品,引發了市場的一片譁然。

相比之下,中信證券購買現金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並不小,這有賴於公司的巨量融資。近年來,證券公司紛紛通過資本市場運作進行融資,一方面是公司非常依賴資本金實力,有融資的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監管也鼓勵券商積極融資發展業務。

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近三年,12家券商通過配股累計募資1100億元,其中中信證券、東方證券招商證券、興業證券分別募資223.96億元、127.15 億元、127.04 億元、104.47 億元;17家券商通過定增累計募資1137.01億元,其中海通證券、國信證券、中信證券分別募資200億元、150億元、134.6億元。

中信證券近三年配股、定增累計募集資金超過358億元,大大補充了資本金、資本中介業務和營運資金。據不完全統計,中信證券購買理財產品在證券行業內並不多見。據記者瞭解,券商內部有自營部門,可對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管理,但根據風控指標要求,證券自營業務規模不得超過淨資本的200%。

除了上市公司外,一些非上市的行業龍頭公司賬上資金較多,現金流很好,也是購買理財產品的大戶。此前,米哈遊起訴五礦信託一案,牽出米哈遊疑似花費數十億購買五礦信託的信託產品,但由於投向地產行業債權資產,這些信託產品疑似違約。

滬上某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實體經濟難做,很多企業直接把賬面資金拿來理財,除了上市公司外,大量的非上市公司也在購買,甚至很多公司內部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部門,在二級市場買銀行理財、公私募基金、信託等產品,尤其偏好風險係數低的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