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廣西日報

浪平鎮因地制宜發展麻竹種植約3.5萬畝,年銷售額近億元。圖爲農戶在清理剛採摘的麻竹筍

江寧鎮桑葚果喜獲豐收

博白縣是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立足資源稟賦和基礎優勢,加速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該縣通過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羣、提品質、創品牌、拓市場,在培育新產業、強化新科技、推進新模式、賦能新探索上下功夫,守住了“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社會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

如今,“四新”已成爲博白縣引領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力軍,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目前,該縣銷售過億元的產業由9個增加到17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以上。富硒產業、奶水牛產業向“雙百億”產業穩健推進;“博白桂圓”“博白白切”“客家村落”品牌成爲助推該縣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

培育新產業 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8月9日,記者走進博白縣江寧鎮木旺村桑葚果酒廠,一股酒香沁人心脾。2015年回家鄉發展桑果產業、現擔任博白縣南流灣水果專業合作社社長的李宏萬,正帶領員工忙着釀造一批桑葚果酒。

“我種植桑果有2000多畝,用桑果釀果酒、制桑葉茶,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已帶動3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李宏萬說,他於2019年成立廣西南流灣酒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桑葚紅酒,現在年發酵酒量由300噸上升到1000噸,年產500噸成品果乾,年產15萬公斤桑葉茶。在2021年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李宏萬與柬埔寨客商成功簽下7.6億元的“江寧紅”桑葚酒訂單。李宏萬的公司由籍籍無名,一下躍爲廣西最大的純桑果酒生產商。

近年來,博白縣立足特色優勢產業,以市場需求爲導向,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17個,依託“一園三帶五區”產業結構佈局扶持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空心菜、桂圓、荔枝、草魚、水稻等是博白縣的傳統產業。該縣着眼振興實體經濟,在抓好這些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優質稻、菠蘿蜜、青柚、麻竹、金花茶、檸檬、奶水牛、桑葚等特色新產業。

“我們圍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大力培植和發展農業新產業。並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集聚,支持新產業發展,全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博白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李榮傑說。

今年3月28日,該縣總投資7500萬元,通過整合博白縣三樺石柳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11家農業龍頭企業種植資源,合力發展菠蘿蜜、桑葚、陳皮柑、雜交水稻種子、桂圓、麻竹等6大特色產業。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後,將帶動106個村1.25萬戶農戶5萬多人增收致富。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博白縣建成特色產業基地7.1萬畝。博白空心菜、博白桂圓肉、那林魚、博白楊桃被列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入選數量佔玉林市一半以上。此外該縣已培育了富硒經營主體24家,建立富硒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32個,打造了“一起同柑”“博白香米”“十二哥楊桃水”等有影響力的富硒農產品品牌。

強化新科技 助農業向專業化發展

8月6日一大早,在水鳴鎮博白空心菜種植基地,友軍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友軍帶領10多名村民忙着採摘空心菜,準備銷往南寧。

博白空心菜是該縣代表性的特色農產品之一。目前,全縣種植博白空心菜面積達1萬多畝,年產量3萬噸以上。但博白空心菜對生長環境特別是土壤要求很高,擴種或異地種植比較難。

“經過我們夫妻倆多年的摸索,一次次進行土壤改良試驗,易地種植獲得成功。現在,在博白縣水鳴鎮、徑口鎮等地建成空心菜種植基地。”王友軍說,他們攻克了博白空心菜不能異地種植的技術難關,由1000畝擴大到6000畝,100多戶菜農依靠種植空心菜走上致富路。僅去年,該公司就在區內外銷售空心菜300多噸,價值300多萬元。

近年來,博白縣農業發展着力孵化新科技,持續提升科技創新對全縣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該縣通過發展現代智慧農業、數字鄉村,推動科技與經濟深入融合,促進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如今,全縣以新技術助力傳統農業向農業現代化加速轉變,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博白縣不斷創新平臺建設,通過信息化等現代技術手段促進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發展,龍頭企業依託科技得到不斷壯大,成效顯著。目前該縣通過高企認定的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27家。2021年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2件,2021年博白縣技術合同成交額的任務數是1.4億元,實際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1.51億元。

推廣新模式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近年來,博白縣農業發展着力推廣新模式,產業呈現蓬勃發展趨勢,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邁進。

博白縣是“全國農機先進縣”。近年來,該縣改變傳統糧食作物耕作模式,不斷推動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目前,全縣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75家,社員1196人;被評爲全國農民合作社示範社2家、自治區級示範社3家,玉林市示範社8家。

改變傳統營銷模式,搭建縣、鎮、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該縣“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助推農業產業高端化、高效化、網絡化,引進了桂果果、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投入500多萬元建成佔地3000多平方米的農村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引導脫貧戶加入合作社,爲種養大戶、脫貧農戶與電商企業之間的對接合作牽線搭橋。

目前,全縣已建成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鄉鎮服務站28個、村級網點數量1200多個,遍佈358個行政村(社區),真正實現了脫貧村農特產品網絡銷售全覆蓋,形成了“客家桂圓”“客家味道”“怡玲家的水果”等系列電商品牌。

同時,改變傳統農業經營主體模式,“公司+基地+農戶”讓農民變產業工人。目前,全縣18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7296戶脫貧戶發展產業。

經過多年發展,該縣農業產業推廣新模式成效顯著。全縣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全區領先水平,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4萬戶,“互聯網+”現代農業全面發展。

同時,該縣着力農業賦能“新探索”,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通過打造七大園區經濟;鼓勵土地流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出了一條“三變”改革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閉初健 通訊員賓業海、朱思 實習生劉庭銳 文/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