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的一句話,但北約沒有做到。”

英美倉皇從阿富汗撤軍過去將近一年,西方媒體對於這場戰爭依然耿耿於懷。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14日發表長篇文章,試圖找出阿富汗戰爭失敗的種種教訓。文章透露,當美國宣佈撤軍的時候,英國曾與其他盟國商量是否要留下來。至於在阿行動爲何失敗,文章認爲,西方在阿富汗缺乏連續性的政治策略,對當地政治、民生缺乏瞭解,對阿富汗塔利班的實力以及局勢發展也缺乏正確的評估,最終導致了在阿富汗的一幕幕鬧劇。

“一年過去了,到底是什麼讓事情變得如此糟糕?”文章在開頭髮出拷問,“在接管阿富汗一年後,人們很難接受這樣一個事實——20年來,國際社會爲重塑阿富汗付出了一萬億美元的代價,導致數以萬計的西方人和阿富汗人喪生,但最終卻讓塔利班重新掌權。”

文章稱,英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出兵國,戰爭花費了400多億英鎊,導致453名士兵陣亡,數千人在身體和情感上留下創傷——其中一些人甚至自殺身亡。

“英國爲何會走到如此糟糕的地步......英國是否曾試圖影響其最親密的盟友美國,讓其重新考慮這場毀滅性的撤軍行動?”

文章透露,2021年4月,當拜登宣佈美國將錯過5月1日撤出全部美軍的最後期限時,英國防相曾召集意大利和德國等北約盟國商討,是否要將軍隊留在阿富汗從而組建一個沒有美國的盟軍,但結果不了了之。

英國外交部一名高級官員稱,現實是殘酷的,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是由美國主導的,不僅在軍隊上,而且在輔助支持上也是這樣。一旦失去美國,這些都難以爲繼。

文章形容,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這場戰爭已經變成了所有人都想忘記的戰爭。

“如果能把阿富汗這個詞從字典上抹去,白宮一定會這麼做的。”阿富汗主要商業頻道託羅電視臺(Tolo TV)薩阿德·莫赫塞尼(Saad Mohseni)這樣說到。

至於北約爲何會一敗塗地,《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知己知彼(Know your enemy)’這句話源於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所著的《孫子兵法》。然而,北約對塔利班知之甚少,他們經常將當地部落衝突歸咎於塔利班,對於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Mullah Omar),北約也只有一張模糊的照片,甚至在其死後兩年還以爲他還活着。”

在大多數阿富汗人把政府機構的腐敗視爲他們生活中的主要問題,但北約部隊卻爲支持腐敗的政府機構而戰鬥。

曾在阿富汗執行過多次任務的北約前副司令、英國前國防參謀長尼克·卡特(Nick Carter)認爲,“事實上,(北約)從來沒有任何連貫的政治策略,從來沒有了解過阿富汗當地的政治,以及這些政治因素是如何影響叛亂的。事實上,叛亂的許多原因從來沒有得到解決,包括過度腐敗、管理不善、沒有建立起能夠保護民衆的警察部隊。”

從一開始,北約就不知道想在阿富汗達到什麼目的。文章舉例稱,英國曾於2006年向阿富汗赫爾曼德省派遣軍隊,本來是目的是爲了一個重建項目,英國方面希望“一槍都不要開”。但當這支部隊在八年後撤出時,他們已經發射了4600萬顆子彈。

文章稱,年復一年,新的北約指揮官們都會來到阿富汗,每個人都在喀布爾的總部外種樹,最後這些樹的數量多得令人尷尬。每個人都努力表現得好像這是一場新的戰爭,並將其描述爲“關鍵的一年”。

對塔利班實力的低估,也是西方軍隊措手不及的重要因素。

文章援引英國政府高層消息人士的話稱,當時政府對阿富汗局勢抱有樂觀情緒,因爲英國軍方和國家安全部門在阿富汗問題上花費了這麼多年,正是他們的“樂觀偏見”導致英美軍隊都誇大了阿富汗軍隊遏制塔利班的能力。最後低估了局勢的嚴重性。

當時唐寧街的判斷依據是:

第一,雖然阿富汗軍隊的實力會慢慢下降,但塔利班接管的過程是緩慢的,叛亂分子不太可能“直接衝向喀布爾”。

第二,他們認爲阿富汗軍隊積極性高,資源充足,訓練有素。

最後的結果顯然證明,他們是錯的。

“在喀布爾,阿富汗政府沒有制定任何B計劃。”文章還提到了這樣的一幕:2021年3月,曾接受英軍訓練的阿富汗特種部隊指揮官法阿德·科薩爾在戰鬥時被塔利班武裝三面包圍,本想求助西方軍隊支援的他們,後來意識到只能靠自己了。

“我呼籲空襲支援,但他們沒有來......我問爲什麼不發動空襲,他們說了一個字——美國。”科薩爾說,儘管自己要求西方盟友使用激光制導炸彈支援,但美國人已經不打算這麼做了。

“一旦美國承包商撤離,就沒有人維護和操作阿富汗的設備了。”尼克·卡特說,“問題在於,沒有人想到(撤軍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與其說是情報上的失誤,不如說是真正瞭解了加尼領導下的政府有多麼脆弱。”

來源:觀察者網 劉程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