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至今,大盤股和小盤股走勢出現明顯分野。

其中,代表大盤股的上證50已經將4月、5月漲幅基本回吐,而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則在持續創下反彈新高。

萬得數據顯示,自4月27日以來,中證1000在本輪反彈幅度已達37.6%,而上證50漲幅僅爲4.3%,兩者分化明顯。特別是,7月份初以來,在上證50的持續回落中,中證1000持續攀升,並在8月份持續創下反彈新高。這種風格分化可以回溯到2021年,在2021年代表大盤股的上證50指數全年累計下跌10.1%,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指數則大漲20.5%。

此前,這種大小盤指數分化曾經在2015年出現過。當時,中證500股指期貨上市後的2個月內,指數漲幅高達45.24%。隨着央行公佈7月份金融數據,從社融分項分析來看,信用擴張力度偏弱,而貨幣流動性寬裕的現象持續存在。這或將持續推動代表大盤的上證50與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出現持續分化。

大盤跌倒,小盤新高

自今年7月初以來,小盤與大盤指數明顯分化,小盤指數走勢偏強的特徵極爲明顯,具有明顯的超額收益。

在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和中證1000等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數上,上證50與滬深300則出現回調,而中證1000與中證500指數維持橫盤振盪走勢。如果將代表大盤的上證50和代表小盤的中證1000對比,反差尤爲明顯。

上證50已將4月、5月漲幅基本回吐,而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則在持續創下反彈新高。萬得數據顯示,華夏中證1000ETF(159845)自4月27日以來,本輪反彈幅度已達37.6%,在寬基ETF中名列前茅。尤其是中證1000指數股指期貨推出後,期間日均成交額突破20億元,流動性在同類產品持續領先。

小盤風格較大盤持續超一年以上時間佔優的現象在2015年曾經出現過,與當時中證500股指期貨上市的時間也基本吻合。當時2015年中證500股指期貨上市後,市場情緒高漲,中證500ETF在此後2個月內漲幅高達45.24%。

目前,中證1000股指期貨的上市已經滿3周,由此帶來的中證1000ETF增量資金明顯增加。7月22日,中證1000股指期貨推出後,市場對於中證1000指數的配置熱情高漲,市場新發4只ETF基金。同時已有的ETF基金規模在期貨推出前淨資產僅爲52億,7月22日當日迎來26億淨流入,後續一週淨流入89億,ETF規模翻了三倍。進入8月後,1000ETF資金有一定流出,但對於擴大後的ETF規模的影響已經相對較小。

光大期貨分析師韓穎朗認爲,“在小盤指數出現加速前,小盤指數的優勢仍將延續。”這種現象與資金風險偏好變化、對應基金髮行規模擴張存在關係。當前中小盤指數的估值水平較2015年相對更低,配置的性價比也相對較高,進一步推動了大小盤指數分化的現象。

根據萬得數據顯示,在2015年小盤股行情頂峯時,中證1000指數市盈率中位數大約在140倍、中證500市盈率中位數約80倍、滬深300市盈率中位數約40倍,小盤公司相比於大盤公司有很大的估值溢價率。

關注中小盤風格內部的結構性變化

接下來,大盤股和小盤股走勢還會繼續分化嗎?隨着央行公佈7月份金融數據,從社融分項分析來看,信用擴張力度偏弱,而貨幣流動性寬裕的現象持續存在。這或將持續推動代表大盤的上證50與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出現持續分化。

“從輪動週期上看,本輪小盤行情時間上走了一年半,空間上走了一半。”中信建投分析師陳果認爲,以大小盤風格切換的4年週期來看,本輪大小盤行情從2021年2月啓動,時間上走過了一年半。從空間上看,也走了一半。後市中小盤的投資機會仍然存在。“站在當前時點,中小盤行情時間上已經持續一年半,不再處於極端低估的背景下,我們更需要注重中小盤風格內部的結構性變化,未來更看好景氣中小盤的表現。”

華夏基金報告表示,目前的宏觀指標來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自去年底開始逐步發力,社融規模觸底回升,貨幣環境趨向寬鬆,利率基本穩定,疊加A股整體估值已經進入相對低位區間,在寬鬆的流動性和未來的經濟復甦預期下,中小盤股行情有望延續。

山西證券分析師張治表示,短期內,國內市場流動性環境依然相對利好對利率更加敏感的成長股,而近期國內局部疫情再起、以地產爲代表的傳統行業景氣拐點尚未顯現等因素均使得價值股依舊承壓,由此相對更加看好成長股的後續表現。同時,經濟收縮週期以及全球經濟競合重塑使不確定性趨勢性上行,市場波動性將加劇。

“我們認爲從2021年開始的風格切換是一個新的轉折,中小盤佔優可能是未來3-5年時間維度A股市場的風格特徵。“方正證券分析師燕翔認爲,驅動大小盤風格切換的核心邏輯或許主要在產業邏輯。當前A股市場的主線邏輯已經從產業集中轉變爲產業升級。

從產業邏輯上看,包括新能源、信息科技等在內的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也依然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投資主線。當前經濟動能新舊轉換,而且越轉越快。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爲代表的新產業鏈已經出現,催生了批量的優秀中小成長企業。從全球視野看,相關產業鏈已經構成了中國的優勢競爭產業,在國家支持“專精特新”企業政策下,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預計都會有不錯的發展。

責編:李雪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