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宣佈大手筆購買自家產品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不過,買入後,機構能否長期持有自家的基金?二季度,就有一些機構對相關持倉進行了拋售。

無論是新基發行時還是震盪行情下,基金公司自購旗下產品,給投資者喫上一顆“定心丸”,已然成爲了一種普遍的操作。那麼,基金管理人在自購之後能否長期持有,又會在什麼情況下將持倉賣出?雖然相關的披露不多,但我們仍能從基金季報的信息中窺見一斑。

就今年二季度的情況而言,有部分基金管理人對自家的新發產品似乎信心不足,選擇了在限售期結束後立刻減倉。而對於已經發行較長時間的產品,也有管理人在季度期間內大幅清倉。業內人士認爲,基金公司“拿不住”的自購產品大部分業績表現欠佳,公司出於及時止損的考慮,對持倉進行了拋售。除此之外,浮盈後是否要獲利了結,減倉對基金規模的影響,以及機構自有資金如何有效佈局等問題,也是基金公司選擇拋售時重點考慮的因素。

限售期結束就拋售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華南某中小型公募的一隻基金在限售期一結束就遭遇了自家公司的拋售。這是一隻去年12月底新成立的基金,今年二季度期間,管理人對該基金的持有份額爲4043.99萬份,與一季度末的7999.99萬份相比幾近腰斬。這意味着,管理人僅遵守了基金公司自購產品必須持有6個月的規定,限售時間一到就選擇了拋售。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末,基金管理人對該產品的持股比例高達87.77%,此次大幅減持後,管理人的持有比例仍高達78.63%,可見管理人自購一直是這隻基金最主要的募資來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隻產品其實是上半年實現正收益的少數主動權益基金之一。該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末仍是浮虧狀態,到了二季度末,基金淨值成功翻紅,實現正收益。從業績表現來看,這隻產品發行以來的收益遠超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水平。

儘管如此,二季度期間,這隻基金的規模卻下跌了46%。從基金管理人的持倉佔比變化來看,除了持有人,也有其他一些投資者在季度期間大幅拋售。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在四月底的這波回撤中,部分投資者選擇止損離場。當然,更可能的原因是,由於該基金是上半年少數實現浮盈的基金,投資者有較大的動力進行獲利了結。

無獨有偶,滬上某個人系公募的一隻以“品質生活”爲主題的基金也被管理人提前放棄。該基金成立於2021年8月,今年的二季報顯示,基金管理人已將持有的2765萬份份額賣出,目前僅剩餘1566萬份的持倉。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管理人曾承諾將發起份額持有3年,但如今尚不足一年,份額就已被拋售大半。

從業績來看,該基金成立一年不到,累計虧損就超過了40%,虧損幅度遠高於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水平,今年4月底時,該基金的虧損幅度一度超過了50%,從同類排名來看,這隻基金的表現也處在市場尾部位置。由此看來,基金公司選擇及時止損,在限售期結束後的幾個月內就拋售持倉,也在情理之中。此次拋售以後,自購的持倉在基金中的佔比從13.01%下降至5.36%,對產品的規模產生了一定影響。

無獨有偶,華南某個人系公募的一隻數字經濟主題基金也有類似的遭遇。該基金成立於2021年7月,一季度期間,自購倉位迎來解禁,管理人減倉了60萬份;二季度期間,基金管理人又減倉了170萬份。這隻基金成立一年多以來累計虧損21.68%,跑輸了同類產品,且排名較爲靠後。

這隻基金在今年4月底也一度虧損嚴重,最大虧損幅度接近45%。不過,該基金的調倉比較及時,一季度的重倉仍是半導體股,到了二季度,該基金調轉橋頭,增持了汽車產業鏈和新能源產業鏈的部分個股。因此,雖然管理人在季度期間繼續減持,但基金在二季度的表現相對出色,與上期相比,規模也略有增長。

大額自購持倉“一鍵清零”

在一些基金剛解禁就被拋售的同時,另一些基金則是被自家公司直接“清倉”。二季度末,一些基金管理人的自購持倉規模較上一期變動較大,部分管理人對自家產品的大額持倉被清空。

以滬上某大型公募的一隻靈活配置型基金爲例,一季度末,該基金的公司自購持倉佔產品的規模比例約爲1/4,二季度,管理人將持有的9546萬份持倉悉數賣出。

二季度末,該基金的整體份額較上一季度幾近減半,被自家公司“清空”,對產品的規模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從總回報來看,這隻產品成立6年多,收益22.84%,還是爲投資者實現了盈利。不過,與同類產品橫向比較,它的表現卻不算理想。

有類似情況的還包括滬上某銀行系公募的一隻港股通基金,一季度末,基金管理人對基金的持有份額仍超過3000萬份,到了二季度末,管理人的持有份額就被全部拋售。這隻基金成立近2年,累計虧損超過30%,相比偏股混合型基金約10%的同期平均收益,這隻基金的表現乏善可陳。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銀行系公募同期還拋售了一隻消費主題基金的自購持倉,這隻消費主題基金在一季度末也被自持超過2000萬份,到了二季度末,管理人也將該基金的持倉全部清空了。

不過,與前面大部分產品不同的是,這隻消費主題基金的業績表現非常優異,發行近4年,累計總回報高達214%,遠超同類產品的平均水平。對於發行初期就進行了跟投的管理人來說,無論在二季度的哪個時點拋出,這隻基金帶給管理人的收益都十分可觀。

基金公司拋售自家產品意味着什麼?

觀察上述被自家公司拋售的基金,大部分規模都不大,業績也並不靠前。對此,滬上一位基金投研人員告訴券商中國記者,被基金公司大幅減持的自家產品,或是限售期一過就被減持的產品,大概率都是出於業績的原因。在強手如林的公募圈缺乏競爭力,後市發展不被看好,是產品被“自家人”減倉的關鍵因素。

不過,這位投研人員也表示,市場行情對基金公司的決策也有一定影響。由於上半年行情震盪,二季度期間,權益市場一度出現“V”型反轉,在估值下探的時候,市場信心較弱,部分投資者會選擇及時止損,基金公司對於自家產品可能也會做出減持的決策。此外,由於很多基金產品目前仍處在浮虧狀態,而進入下半年,公募圈新發產品較多,對於少部分浮盈產品,管理人可能也會選擇及時獲利了結,落袋爲安。

與此同時,對於將自購作爲一種常規操作的基金公司來說,不同產品之間的資金週轉也會成爲其投資決策的考慮因素。他表示,不少基金公司在大幅減持一些產品的倉位時,也會大手筆自購另一些產品。“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如何實現自有資金的合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前述的銀行系公募在二季度期間就認購了3000萬份的自家新產品,這或許是其對業績優異的消費主題基金進行獲利了結的重要原因。

此外,這位投研人員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對於減倉多少份額,基金公司也需要考慮基金本身的規模和持有的倉位比例。“對於某些產品,公司並未對其自購倉位進行清倉處理,或許也是考慮到產品本身的規模不大,自購的倉位佔比較高,管理人清空持倉對產品的規模影響較大。相反,如果管理人的持倉佔比較低,拋售的操作就可以做得比較徹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