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8月7日發表題爲《印度如何能實現成爲大國的雄心壯志》的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榮休教授、東亞論壇主編彼得·德萊斯代爾。文章稱,印度顯然渴望獲得作爲一個大國應有的地位,這需要開展一些重大改革。全文摘編如下:

印度有近14億人口,其經濟進步及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吸引力表明它作爲一個全球主要大國的潛力。這是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宣稱的對國家的雄心。

印度的人口規模及其地位已經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全球政治影響力。然而,印度顯然渴望獲得作爲一個大國應有的地位,這需要開展一些重大改革。它需要大幅增加國家財富和在全球經濟中贏得新地位。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從根本上重塑其在貿易和投資方面的全球經濟參與,並深化國內改革。

在當今充滿爭議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印度是作爲新形成的“印度洋-太平洋”和全球框架中的夥伴的天然目標。

美國及其盟友將印度視爲世界大國事務中的一個“卒子”。印度人則渴望在全球事務中扮演更崇高、更獨立的角色。

印度成爲一個大國和全球地緣政治的穩定性力量的可能性是真實存在的。國內對於印度必須對其未來做出的歷史性選擇感到興奮,儘管對於這些選擇是什麼以及如何實現這些選擇有着形形色色的理解,而且尚未達成共識。

印度的經濟機遇是巨大的——該國擁有大量低成本勞動力,2020年15歲以下人口約有3.61億,或者說佔總人口的26%。隨着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製造業遷移對印度有利;印度的投資和貿易環境得到了地緣政治順風的支持。如果採取正確的互補貿易和投資戰略、實施更深層次的要素市場改革和國家加大對經濟脫碳的投入,加速產業轉型和東亞式經濟快速增長是可以實現的。

爲了鞏固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全球競爭力,印度需要減少其貿易壁壘,迎接國際競爭。提高競爭力和允許進口更廉價的生產要素將使印度能夠利用自身的相對優勢,並發展能夠吸納其不斷增長的勞動力的製造業。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和服務業將吸引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地區轉移,提高生產力和性別平等,並使政府能夠提供更大規模、更有效的服務。

印度還必須將擁抱東亞和南亞的大轉型以及在東亞通過經濟安排深化接觸的新經濟外交作爲核心內容納入其戰略。另一個要素是有清醒的認識,即多邊貿易體系是印度和亞洲持續繁榮和多極安全的關鍵。以國力爲名的保護主義是錯誤的經濟學和安全理念。

國家支持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掣肘以及高債務、高失業率、勞動力、土地和其他監管負擔等遺留問題——以及目前已經存在的、威脅到生命和生計的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都應當成爲國家轉型議程的一部分。

維持現狀的政策和當前發展軌跡的延續將確保“印度崛起”的說法不過是口號而已。要想同時克服這些挑戰並實現其巨大潛力,印度必須進入一個國家改革的新時代,並履行其作爲一個全球大國的角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