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5日報道 德國《時代》週報網站8月11日刊登題爲《德國是否應該在烏克蘭戰爭中更努力地尋求外交解決方案?》的文章,作者爲彼得·道森德。全文摘編如下:

認爲決定權僅僅掌握在烏克蘭手中的教條思想是錯誤的。

只有烏克蘭有權決定是否、何時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與俄羅斯進行停火或停戰談判。德國不會干涉,不會提出建議,更不會施加壓力。這就是總理朔爾茨和他的政府的態度——可以理解,但這是錯誤的做法。

可以理解是因爲既然我們不惜通過提供武器來幫助一個國家捍衛主權,那麼讓它獨立行使主權(乍看上去)也是必然的,畢竟這與它未來的生存狀況息息相關。但儘管如此,德國政府(以及整個西方)還是不能將決定權完全交給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他手下的官員。

烏克蘭政府得出的結論是,只有當俄軍被驅逐出烏克蘭南部、東部的分離主義地區以及俄羅斯在2014年武力兼併的克里米亞半島後,談判的正確時機纔會出現。

許多政治和軍事專家都認爲這種想法完全不切實際,但它卻在基輔相當流行。到那時,德國還要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嗎?德國還要再給烏克蘭大額援助嗎?要繼續支持烏克蘭去追求一個可能永遠不會實現的目標嗎?同時還看着傷亡不斷增加的消息湧現?

這場戰爭的一個悲劇之處在於,在當下人們認爲武器本身是好的,而談判是不道德的。半年前,誰會想到堅持和平主義的德國人會作出這樣的判斷?朔爾茨承諾,與俄羅斯談判與否完全取決於烏克蘭,這讓我們聯想到前總理施羅德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對美國的承諾,也就是與美國“無限的團結”。這個承諾雖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亦有充分的不被履行的理由。當小布什計劃將“反恐戰爭”擴大至伊拉克時,德國人“無限的團結”就結束了。當德國人開始獨立判斷時,那種放棄自己發言權的行爲——無論是“無限的團結”還是“只有烏克蘭可以決定”——就被拋棄了。更不用說這還牽扯到自身的利益。

發揮影響的還有其他因素。《紐約時報》此前報道了拜登政府與烏克蘭政府之間破裂的關係。報道稱,在澤連斯基以不透明的原因免去了國家安全局局長和總檢察長的職務後,拜登身邊的官員對烏克蘭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美國議員還抱怨稱,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數十億美元援助流向的渠道並不總是合情合理。北約也敲響了警鐘:烏克蘭獲得的部分武器出現在國際黑市上,而它們本該被用於阻止俄羅斯的攻勢。德國還有整個西方真的要把是否以及何時談判的決定權交給一個它們並不完全信任的政府嗎?在德國總理府和外交部,都有人暗地裏懷疑烏克蘭政府的可靠性。

烏克蘭政府並不會因爲俄方的責任就自動獲得獨自決定何時應該就歐洲的戰爭與和平進行談判的權利。爲什麼還要等待呢?我們希望在軍事上爲烏克蘭創造條件,讓它能在談判中取得最理想的成果,但這實在太不切實際。現在似乎就是用盡一切手段迫使俄羅斯坐到談判桌邊的理想時機。它在糧食運輸方面已經作了讓步,而且儘管施羅德作爲普京傳聲筒的角色被一再批評,但他關於普京希望談判的說法似乎有其正確性。

德國政府應該探索這種可能。傳統上,沒有哪個西方國家像德國一樣與俄羅斯有着如此良好的關係。如果兩國之間的密切關係曾讓德國陷入能源政策的死衚衕,但最終又讓德國找到了政治出路,那麼這或許不是一個太糟糕的笑話。可惜的是,德國爲此還是必須與普京談判。或者用默克爾的話來說:我們別無選擇。

德國和其他西方政府應該敦促雙方談判,而且本該在更早的時候就這麼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