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性異化

需要警惕的是:人羣處於商品關係之中,人性正遭到異化,人的內在品性和道德正遭受着物質和慾望的雙重侵蝕。所謂異化,就是人在物物交換中被當做了物,遠離了交換或交易的本質,已經變得不是自然中的人,因此這種社會或外部環境下,人正淪爲工具,更準確說是物品。

物是死的,是不同於人的存在物,它只能被使用,不能創造,而人不同。人是大自然的驕子,是萬物之靈長,是智慧的引領者。所有的物或非自然存在之物,都是人通過思想和智慧創造出來的,但商業社會中,人的地位和作用變了。由於工具的大行其道,人正在勞動中異化,喪失人性和自我創造的能力。

人在工業文明制度的壓制下,正一步步走向沉淪和迷失。

2

消費社會

現代社會,人們被消費所控制,人們的生活由於網絡的出現呈現出碎片化和低俗化,完全喪失了往日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知識輸入。因此,現代人在創造力和生命力方面,正變得極度匱乏。生命變得脆弱、孤獨和嚴重依賴外部的工具及資訊,而廣告、媒體、資訊在加速着人的內在異化,我們的心靈越來越空虛,陷入到無盡的消費工作、工作消費的惡性循環之中。

即便現代人閒暇下來,由於巨大慣性的作用,也只能做些毫無意義的娛樂彌補,這種毫無目標的彌補或精神填補,在整體且漫長的生命歷程中,是毫無意義,毫無效能的。

3

心理扭曲

人的異化不僅表現在勞動,更表現於精神和心理的扭曲。消費社會、物慾年代,由貧富差距所產生的仇富心理、由對女性不滿所產生的變態心理、由社會挫折或不公平帶來的反社會心理等等,這些都跟現代文明的弊端和人性的異化有關。

而改變是很難的,因爲社會階層一旦形成,人的觀念一旦固化,就很難從根本上去變革。而既得利益者爲了短期利益,會想盡辦法阻止變革。同樣,在一個不自由、不公平的社會環境裏,制度本身會變得壓抑,甚至荒誕,成爲壓制與侷限的代表。

必須要考慮的是,制度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爲了人民,爲了多數人的幸福,那必須要考慮到自由和公平這兩個無法迴避的人性課題,因爲二者是獲得幸福或者儘可能抵達幸福的基本要素。

4

自我的遠離

在物質貧瘠的年代,人會肯定自身,肯定人,讚美人性中美好的東西,他們不會對物質和慾望過度放縱,而現代物質文明出現後,拜金主義、物品主義、享樂主義盛行,人只肯定物質,具體表現就是誰的物品多,誰厲害。誰的物品價錢高,誰被人追捧或羨慕。

結果是,人與自我的靈性越來越遠離,有錢但卻沒有靈魂的人越來越多,且被認爲是值得尊敬的人。而有信仰有良知但卻沒錢者,被人爲地疏遠了,甚至被當做失敗的案例,遭人嫌棄。現實生活之所以無法靠近,無法更加理想,正在於人的認知。當人們的靈魂在無意識、無生命力、無信仰的物慾大潮中翻滾掙扎,痛苦的內卷就成爲必然。

盛世年月,有些個體生命看似遠離了痛苦,不缺喫不缺穿,但他們的內在卻變得麻木不仁,與他人的關係漸趨冷漠,在別人的痛苦或災難面前,他們不願也不敢伸出援助之手,因爲自私和自我保存的本性在支配着他們,那種值得追求併爲之獻身的偉大的神性人格,早就被部分人貶抑、放棄了。

5

人真正需要什麼?

無意義之境地,所有事物都面臨着被消費被掏空的危險,即便是真理和愛,也都被打上了消費的標籤。廣告、媒體、資訊引導和控制着一切,我們除非把自己封閉起來,否則走出去,就全都是這些。逃不掉,避不開。

資本的逐利本性把一切都變成了誘人的消費符號。

真實且有意義的人性之需要是什麼呢?人存活或存在的終極意義什麼呢?這些問題幾乎很少有人去思考,去擔當。

現代文明中的人們,似乎從不擔心貧窮,不憂慮專制,他們最怕自己掉隊,即不被主流社會價值所承認的落寞和瞧不起。爲此,他們即便透支生命也要去爭取。爲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他們通過消費掙錢、掙錢消費來滿足自己的虛榮,而人一旦活在這種自我欺騙式的虛擬中,其所有的價值感和存在感就會變得輕飄。

人的真實需求被流行的消費心理所取代,人一步步淪爲消費工具,而同時,由於真實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變得更加焦慮和容易情緒化(內心補償機制的一種,自己遭遇不滿或不公,通過他人或外部來補償)。

6

自我與他人

人是社會性動物,而社會性的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處理與他人的關係。通過關係的處理,人既能借助他人看清自己,從而調整和提升,保持良好的自我個性。同時,也可能會喪失自我,被他人或社會主流價值所營造的集體意識所淹沒。

個人構成集體,集體包含一個個獨立的個人,每個個體都具有獨立的人格,但是個體服從集體,還是集體保障個體的自由權利,這是現代人不可迴避的時代課題。

顯然,人不能脫離社會,不能遠離集體,但同時也要看到,社會或集體有時會埋沒人的個性,壓抑人的創造力,把人的心靈和精神當做推動整體文明進步的犧牲品。這就像一位作家說的那樣:一個喪失正義和愛的整體,其發展得越強大,造成的傷害和破壞,也就越劇烈。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