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即時零售,火了。

到底有多火?一見君注意到,無論是便利店巨頭7-Eleven,還是永輝、家樂福、華潤萬家等商超,以及絲芙蘭等品牌連鎖,均先後表示要通過即時零售實現新發展。

不止於此,商務部也首次提到“即時零售”。

商務部近日發佈《2022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肯定了即時零售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中發揮的作用。

此外,即時零售還引起央視“大書特書”的報道。

那麼,即時零售究竟有什麼與衆不同的地方值得引起業界、官方、央視的關注呢?

“本地門店加上即時配送,這就是即時零售的兩大核心”。8月5日,央視通過近十分鐘的專題報道,定義和解讀了即時零售。作爲通過連接門店和消費者的中間者,即時零售打通了物流最後一百米,暢通了微循環。

央視報道中介紹,當前隨着配送品類的擴張,即時配送的需求正在進一步地被髮掘,這也構成了同城物流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互聯網零售市場也正在從“萬貨商店”變成“萬物到家”。

即時零售的發展,和消費者對於消費確定性和時效性的要求提升相關,“外賣當做快遞用”已成爲了很多人目前的購物習慣。

對於這種融合線上線下的新業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黃浩接受央視採訪時稱,即時零售是以電商平臺爲中介,帶動社區線下零售小店去服務周邊居民,除了能擴大線下零售的市場範圍,對於線下實體經濟也有促進作用。

央視報道中就介紹了一位北京通州雜貨小店的老闆如何藉助即時零售,在疫情期間實現月銷百萬的“逆襲”。

雜貨店的老闆劉成,是來在湖南的90後。他剛來北京時,爲做市場調研走遍了周圍小區,最後決定主做年輕人的生意,並把小店掛在了外賣等零售平臺上。通過在半小時內滿足周邊居民的日用百貨需求,小店的服務半徑也從1到2公里,拓展到了5至6公里。

能在半小時能送達,即時零售首先需“快”,即主要致力於滿足消費者隨時隨地的即時性需求,提供線上下單後30分鐘快速送達的服務。此外,要做到“快”,即時零售的供給往往來自於本地,通常是在距離消費者5公里的範圍內尋找供給,以確保30分鐘送達的時效性。

因此,有別於傳統電商全國範圍的產業帶“一盤貨”,本地供給通常由本地實體零售的各類門店組成,包括商超百貨、品牌連鎖、便利店、小型門店等,此外還包括閃電倉、前置倉等服務於最終消費者的本地倉儲。

“開一家線上商店,一點都不比開線下店容易,”對於經營,劉成也有自己的心得。他介紹,如何優化頁面、哪些商品排在首頁、如何制訂促銷策略等,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小店周邊社區,因年輕人較多,小劉也會專門調整進貨方向,進一些年輕人喜歡的“網紅產品”。在後臺的清單裏,很多消費者已經復購了幾十單,成爲他們的老顧客。

劉成的經營方法,也可窺見即時零售和傳統電商的差異。一方面,即時零售通過連接線下的各種零售業態,爲用戶提供線上的聚合式商品展示,基本覆蓋用戶的日常所需,使其足不出戶就能實現萬物到家;另一方面,即時零售將下單到收貨壓縮至30分鐘,並依託實體業態,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更爲安全可靠,彌補了傳統電商在“即得性”和“可信度”方面的缺陷,實現更高的復購

受益於即時零售,本地餐飲、商超等零售實體也連接和服務了更多消費者。銷售也因此得到提升。劉成的小店,在今年5月疫情時期,線上訂單增長了約3000單,是平時的1.5倍。加上線下營業額,總營銷額超過百萬。央視8月5日援引美團數據稱,今年1-7月,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長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達110%。

“快”的背後,也是即時配送的履約能力即時履約包括騎手等網絡配送員和智能調度系統,也包括了無人機、自動配送車等科技應用。充足的運力、智能的派單機制、訂單波峯波谷的有效調度以及最優的路線規劃,綜合決定了配送的時效性。

央視稱,小劉店裏響起的一聲聲外賣提示音的背後,是實體門店和外賣小哥同舟共濟謀生活的寫照,他們代表的就是即時零售新業態,而這樣的新業態成爲凸顯中國經濟韌性的側影。

這說明,即時零售將本地的實體商戶尤其是大量中小微商戶,與本地消費者串聯,也讓中國內需和消費即時流動起來,成爲促進消費、助力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作爲零售業一種新模式,官方首提,業界聚焦,央視專題報道,即時零售迅速成爲各界新寵,可以預見其代表着零售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