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科】


一個人不自信的根源是什麼?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從小就缺乏自信的人是什麼感受?

    歸根結底,成年人的不自信,往往來源於對自己的質疑。

    我不好?提防聚光燈效應

    歌手蔡依林曾坦言自己是一個很不自信的人。

    她說:“走在路上會覺得別人投射在你身上的眼光都是不好的。”

    對外在的關注太過在意,導致她變得焦慮。

    其實這種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爲“聚光燈效應”。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人生如此匆忙,每個人都忙於自己的生活,幾乎無暇顧及他人。

    你的念念不安,或許只是別人的匆匆一瞥。

    要知道,真正的成長來自內在的驅動,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裏。

    保持清醒的認知,將注意力從別人轉向自己。

    因爲一個人好與不好,與別人無關,只跟自己有關係。

    不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放鬆心態,自然自信。

    我不行?留心習得性無助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

    努力了很久,但卻始終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反覆失敗之後,就很容易陷入不自信,形成無能爲力的思維。

    生活中,習得性無助產生的不自信,已成爲很多成年人的通病。

    自卑的人,習慣於從過往的失敗中不斷否定自己。

    正所謂,再而衰,三而竭,越發認爲自己不行,這是他們缺乏自信的根本。

    古語有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時的困頓,並非沒有破解的方法,大可不必還沒做,就先否定。

    殊不知,撞了南牆能回頭,牛角尖裏也能轉彎。

    改變和戒除纔是硬道理,打破自卑的魔咒,自信前方就有曲徑通幽的驚喜。

    我不配?小心低自尊作祟

    一個人要自卑到什麼程度,纔會覺得自己連幸福都不配擁有。

    心理學家史蒂芬妮·斯塔爾曾說:“一切弱點都與低自尊有關。“

    低自尊的人,會感到害怕,會沒有信心,會產生一種“我不值得“的感受。

    隨之陷入自我批評、自我責備、自我懷疑,讓自己更加不自信、更加消沉。

    然而,生活不是一趟沒有盡頭的苦旅。

    或許我們沒有那麼好,但也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糟。

    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

    真正的自信,是全面肯定自我價值,相信自己值得一切美好。

    我想跳出這堵牆

    有心理學家說,自信其實很簡單,就是內在+外在:

    內在充滿相信自己的強烈信念,外在形象能爲自信加分。

    成年人,要相信自己是有足夠的能量,來跳出不自信這堵牆。

    1.認識自我

    2.接受自我

    弘一法師悟出人生三見: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何爲自信,其實就是每個人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

    人生或許很長,過程也許不易。

    不高估別人的關注,不否定自己的努力,不貶低自我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