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傅碧霄 北京報道

近日,深圳等地用戶反映,通過微信支付提現失敗、支付寶轉賬受限,甚至有的用戶銀行卡賬戶被凍結。據悉,這背後的原因與近期銀行“斷卡”行動有關。日前深圳下發了《關於高效擠壓高危個人卡七條措施的通知》,反詐騙反洗錢力度不斷升級。

數據安全行業人士指出,隨着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詐騙的形式也在變化,越來越多地轉向了微信、支付寶這類第三方支付的端口。因而,反詐反洗錢離不開第三方支付的配合。《華夏時報》記者向微信支付、支付寶相關人士瞭解到,這兩家支付平臺都加大了風控投入,以做到及時對用戶進行風險提示。如當系統判斷交易可能存在風險時,會給用戶提供交易的“冷靜期”、“反悔期”。

轉賬冷靜期

針對可能發生的風險,微信支付會通過“轉賬冷靜期”的形式發出風險預警,使用戶可以在真正完成支付之前,有機會再一次覈實交易對手的身份。

微信支付相關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微信的這一功能也並非最近纔有,早在2020年,微信支付針對當時常見的一些詐騙形式,就設置了15分鐘的“轉賬冷靜期”。

當時,有些詐騙分子僞裝成賣家,用“低價折扣”、“現貨秒發”等誘餌引誘消費者付款,但在消費者付款後,“賣家”卻不發貨,這一類虛假交易給消費者造成了不小的財產損失。

針對這些騙局,微信支付構建有效識別惡意賬號和交易的安全風控系統,推出了風險提醒功能。在付款過程中,當微信系統識別出收款方賬戶有異常特徵時,會根據風險程度對用戶進行交易風險提醒或攔截。

如果系統識別出收款方賬號涉嫌欺詐違規,或者惡意程度較大,微信會對交易進行攔截保護,提醒用戶“本次交易存在被騙風險,暫不能支付。請仔細確認對方身份,如確認無誤可15分鐘後再發起交易。”這也就是所謂的15分鐘冷靜期機制。

無獨有偶,支付寶也有類似的預警功能。

《華夏時報》記者向螞蟻集團相關人士瞭解到,8月12日,螞蟻集團發佈《2022年反詐騙治理半年報告》顯示,螞蟻的智能風控系統已經進入10毫秒級別,即在0.01秒內完成對一筆交易的全部風險判定。

具體操作層面,螞蟻的風控系統可在10毫秒“預測”判定交易風險水平,對於無風險交易極速放行,對於有風險的交易,配置了90秒風險“確認期”、15分鐘的交易“冷靜期”,以及24小時的交易“反悔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用戶的一些不當操作也可能導致自己的支付寶賬戶受限,如輔助違規賬號解封、租售賬號、參與跑分刷單、刷流水等。另外,使用支付寶交易虛擬貨幣也屬於違規操作,可能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科技手段助力反詐

2020年10月,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斷卡”行動,嚴厲打擊整治非法開辦販賣電話卡、銀行卡違法犯罪,

此後,針對銀行卡監管不斷收緊,用戶開辦新卡難度也有所增加,一些交易量較少的卡片可能會被限制部分功能,甚至凍結。前不久,海南省加大“斷卡”力度,當地很多用戶的銀行卡就出現了存取款、線上交易等功能受限的情況。

某數據安全行業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金融行業的犯罪頻率隨着數字化轉型的加快呈上升趨勢,電信詐騙也在隨之轉型。隨着金融業線上化水平提升,移動化、互聯網化促使業務不斷前移,當前很多詐騙犯罪都轉向從微信、支付寶入手。”

配合銀行的“斷卡”行動,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在積極參與反詐反洗錢。快速識別風險的背後,是支付機構的風控技術在支撐。

螞蟻集團在2016年就成立了專門的反詐技術研究小組。目前,藉助風控技術升級,螞蟻集團可及時跟進新型詐騙手法,已100%覆蓋公安機關當前披露的騙局類型,包括虛擬貨幣、元宇宙、疫情詐騙等,平均每月對115萬筆疑似電詐洗錢的交易進行風險管控。螞蟻集團對“刷單欺詐”這一持續高發的騙局類型着重防控,2022年上半年,用戶在該類欺詐中的資金損失率下降36.9%。

另外,螞蟻集團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今年螞蟻集團還與多個合作方一起推出了反詐技術產品和方案。

如螞蟻集團與榮耀、vivo等手機廠商合作的終端“可信隱私沙盒”,已升級超過1000萬部手機的本地風險感知能力。螞蟻集團與遊戲廠商合作推出遊戲保護鎖,加強對未成年人遊戲沉迷和遊戲交易詐騙的防範,目前已服務用戶數達33萬。針對殺豬盤、刷單等沉迷性強的騙局類型,螞蟻集團新增AI識別交易真實意圖能力,欺詐騙局揭露率提升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