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跑步潮


夏日炎炎,一边有人不断感慨“命都是空调给的”,一边有人在营地里支起帐篷,在草坪上追逐着飞盘,或是在某处闹中取静的硬质地面上练陆冲。有种说法把2020年称作国内的新户外元年。露营以“一夜乌托邦”式的吸引力,构建新的社区生活。进入后疫情时代,户外潮不断吸纳各类或主流或小众的生活方式。“异军突起”的飞盘和陆冲与露营具有类似的特质——一块空地,一些特定装备,它们既是与自然相处的浪漫状态,又是一种自由的表露。


这些户外运动试图在“空间挤压”的条件下,在健康意识更强烈的意愿中,拉近与自然的距离,重塑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于是,那些从健身房里的跑步机上“撤离”的人,跑到了任何一条可以被当作跑道的路上。


从健身房里的跑步机上“撤离”的人,来到户外拉近和自然的距离


《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指出,大众最常参与的运动项目是跑步,特别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跑步悄然兴起。在国内,马拉松赛事刚迎来发展的时候,运动场上常出现的是像张朝阳一样的企业家。他何苦要把自己累的大汗淋漓?一位荷兰学者学者曾“调侃”过,“跟手工劳动、职业追求、商业交易相比,在运动时,追求优秀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与无关利益的业余爱好。”的确,还有什么比完成自我挑战之后,还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更有魅力呢。热潮之下,2017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增长率达83%,各类跑步APP、智能手环设备扎堆涌现。


疫情之后,跑步的人更多了。新加入的主力人群是普通的职场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学会了取悦自己和放过自己。运动的自律是艰难的,身材焦虑是过于苛刻的,与其把时间和金钱砸在健身房里练腹肌,跑步既能让人发泄,又很少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如果说上一波跑步潮是将“跑步”这项运动贴上了“中产”的标签,那后疫情时代的跑步潮,则更接近运动的本质。大自然用快乐激素(如血清素和内啡肽)奖赏跑步者。与此同时,它跟质朴的人生道理有点像——不用想太多,跑就是了。




3公里、5公里、10公里


穿上跑鞋,设置好手表等智能装备,来到路边,跑步随即开始。无论是新晋跑者还是驰骋过马拉松的老将,最开始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跑不了太长的距离。二十分钟,撑不过半小时,便会气喘吁吁,两腿颤颤巍巍。坚持一段时间,身体便能积极接受跑步这事儿了,呼吸节奏变得稳定,跑姿也得以形成。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便是如此,跑步对他而言,“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他因为爱跑步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如今,提到跑步,很多人会想起他那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概的意思是,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对于很多跑者来说,跑步亦是如此。从0到3公里是身体在适应这一过程,从3到5公里像在调试这一过程,而5到10公里更像是身体在习惯并开始享受这一过程。伴随着耳边的风声与身体对话,5到10公里,乃至更长的跑步体验使人容易达到“心流”状态。


5到10公里,乃至更长的跑步体验容易达到“心流”状态


“心流”的概念来自于积极心理学,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应对这个挑战时,就会进入到这个状态,或者说触摸到了幸福。在很多经历过心流体验的人的描述中,它可以忘记时间的流逝,屏蔽日常的琐事和噪声,在浑然忘我的体验中,获得内心的秩序感和安宁。


但这种“治愈自己”的终极目标都是后话,跑步首先能收获的是释压和自我满足。“让肉体更多地消耗一些,好重新认识自己乃是能力有限的软弱人类——从最深处,物理性地认识。”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发怒的话,就将那份怒气冲着自己发好了;感到懊恼的话,就用那份懊恼来磨炼自己好了。村上春树喜欢长跑,没有跟人一决雌雄的胜负欲,倒是更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他在炎热的日子思考炎热,在悲哀的时候思考悲哀,“潜入奔跑着的我精神内部的这些思绪,或说念头,无非空白的从属物。它们不是内容,只是以空白为基轴,渐起渐涨的思绪……很像天际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然而天空犹自是天空,一成不变。”这种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的宝贵时刻,是很多人选择跑步的共同点。尤其面对生活的无序,在运动中建立自我秩序的心理诉求尤为强烈。


即便在跑步中追求精神体验也要意识到,从5到10公里,乃至更长距离的进阶既是心理上和体能上的,也是技术上的。一个错误的动作,看似微不足道,一旦被重复成千上万次,对关节等身体部位的伤害不容小觑。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被最大化地应用到了辅助跑步的装备设计中。就像安踏专为中国国家队5-10公里跑步训练打造的奥运冠军跑鞋,便针对性地提升了其性能。


运动题材动漫《强风吹拂》里说,最让人愉悦的,是一点点找回对身体的掌控能力


如果还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筋疲力尽,伴有伤痛的可能,还有人在坚持这种斯多葛式的自虐运动?运动题材动漫《强风吹拂》给出了答案,最让人愉悦的,是一点点找回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天赋异禀与否,人人都可以不断自我挑战与突破。




跑步的快乐是相通的


一直以来,奥运冠军用行动不断践行着挑战与突破自我的精神。他们同时竖起范例,美并不是单一的,也可以是赛场上挥洒的汗水,和直面最真实的自我。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范可新被认为是天道酬勤的代表。她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作座右铭。2008年,范可新被查出患上贫血症,训练时几乎要晕倒,好在她和教练都没有放弃。经过半年多治疗,她又重回训练场。那之后,再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到她。面对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半决赛意外摔倒,和平昌冬奥会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范可新选择了继续坚持,终于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心愿得偿,在进入国家队12年的时候,收获了第一枚冬奥会金牌。在赛后折回到冰场中央,亲吻冰面的那一刻,观众深深被这位征服“命运”的挑战者打动了。


持续不断的跑步训练对职业运动员来说,是在为实现奥运梦想打好基础


然而,人们看到的只是运动员在赛场上实现梦想的曲折,看不到的是他们为此长年累月的耕耘。在一名职业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跑步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跑步训练中,5至10公里所用时间较短,往往不会经历核心力量和心理的“疲劳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区间。持续不断的跑步训练对职业运动员来说,是在为实现奥运梦想打好基础。为了保障他们在跑步训练中每一次起落,达到更佳的运动状态和表现,安踏和华为运动健康,共同验证冠军跑鞋。我们把范可新、刘灵玲、赵帅等奥运冠军先后请到了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和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通过双方的不同测试设备,采集到更多他们在跑姿上的数据,来完成共同验证。安踏品牌副总裁兼CMO朱晨晔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纵观竞技体育的发展史,从来都少不了科技的助力。从第一双将空气注入鞋子来缓冲减震的跑鞋被发明以来,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量”成为新角力点。历经3年研发,30多位安踏的运动专家们,结合上百位奥运冠军,提炼出跑鞋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由于5至10公里对跑者的身体负荷集中在膝盖和脚踝,而缓震性能的提升则让这些部位落地时的受力减少,从而降低这些部分受伤的风险,奥运冠军跑鞋对比同类型产品性能着重提升了缓震性和稳定性:国家队装备同款氮科技中底,缓震性能提升26%;碳管悬架系统,稳定性能提升了23%。


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量”成为新角力点


“冬奥会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安踏在品牌上的投入,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究竟给安踏留下了什么?什么是品牌在长期发展中可以去继承的。”朱晨晔认为“群众体育”提供了一种答案。“如何把提供给奥运冠军的科技,转化成普通消费者在日常运动中能够穿的产品,提升大家的运动体验,我觉得是安踏的一个使命。正如职业运动员和普通跑者,在跑步中获得的快乐是相通的,这款为职业运动员打造的装备,同样适用于有规律跑步习惯与训练安排的大众跑者。数字化时代反哺给了跑者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便捷,科技赋能运动的背景下,跑步有了新的方向。



可量化的运动

不可量化的突破


后疫情时代的跑步热情释放出对运动装备的广泛需求。安踏一直在跑鞋上加大研发投入。2005年,安踏成立了行业中第一家国家级研发中心。随着2009年与中国奥委会联手,安踏开始帮助中国奥运代表团提供科技装备。在此期间,安踏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紧密合作,并希望以前瞻性的方式,如全球运动装备创新大赛,为中国运动注入活力。朱晨晔表示,在创新研发的过程中,安踏承诺到2030年投入会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重投入之下,安踏推出了国家队装备同款氮科技,碳管悬架系统等核心技术。在冬奥场上助力奥运健儿勇夺奖牌的安踏氮科技运用在运动鞋上,使得弹性、舒适度、耐受度都有显著提高,持续不断动能供应。当国内多家运动品牌将重点放在碳板跑鞋上时,安踏创新引入了双碳管的形态。将超轻空心独立的碳棒嵌入发泡材料中间,防止中足过度弯曲与塌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稳定,有效解决部分跑者足底外翻的问题。


安踏推出了国家队装备同款氮科技,碳管悬架系统等核心技术跑鞋


从氮科技、碳管悬架系统到更符合国人脚型的中国楦,大底橡胶参数化设计的龙鳞大底,以及帮内里龙骨支撑,这些设计上的考量均基于上百位奥运冠军和7700位跑者样本的研究。奥运冠军跑鞋的初衷是以科技助力更多通过日常训练让专业国家队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对于大众跑者来说,一双跑鞋的缓震,稳定,舒适感让跑步的体验变得轻松起来。当跑步越给人带来愉悦体验和表现提升,运动这件事儿自然也变得更容易。


和其他运动相比,跑步的确更容易得到正反馈,同时也是自我能够量化和调节的运动。得益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开始科学地跑步。通过手表或手环,跑者很容易获得心率、配速、步频等精准数据信息。这种通过数据调整跑步习惯的方式,有别于以往大众对跑步目标的理解。


通过数据调整跑步习惯,使得跑步可以自我调节和量化


此前,人们跑步前总想着跑个半小时或跑个几公里,仅考虑时间和公里数两项指标容易让运动强度过大,甚至危害到健康。比如,错误的跑姿在加量的训练下会引起足底筋膜炎,如果跑步时跨出的步子过大,让足底承受过大的压力,会导致肌肉长期过度紧张,而加剧疼痛。


有研究称,跑步是数据化程度最高的运动之一。正确的跑姿才能让跑步效率更高,为此,安踏与华为运动健康共同验证冠军跑鞋。除了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安踏一直也在寻找科技品牌强强联手朱晨晔说即便冠军跑鞋具有国家队运动员的‘亲测好评,安踏仍希望有一些第三方的力量来验证跑鞋性能,所以我们就想到了华为运动健康。


可搭配跑鞋使用的7.5克HUAWEI S-TAG,以增强型复合纤维材质打造,轻若无物,而其内部搭载多种运动算法,可在运动时监测3项腰部跑姿数据,10项足部跑姿数据。


这些数据如何指导更科学的跑步?以步频为例,杰克·丹尼尔斯博士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每天观察和计算参赛者的步频。经过研究,他发现步频180步/分钟能有效减小着地时的冲击。另一方面,脚着地的时间间隔越长对足部的压力越大,着地时间间隔越短,对足部的压力反而越小。如此一来,步频180步/分钟和触地腾空比就能对跑者产生参照意义。


00:49


安踏奥运冠军跑鞋


“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能够监测健康指数。在你运动的时候,它在帮你计算心率,来衡量你的身体指征。HUAWEI S-TAG还能监测到你是外翻还是侧翻,提醒你在跑步时要注意什么,有一种智能化教练的体验。所以,我们在智能运动方面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在朱晨晔看来,在未来,中国运动行业要适应更多年轻人的新兴运动,像今天的飞盘和滑板。滑板已经是2024年奥运会的正式项目。“现在的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希望共同验证的产品不是哗众取宠的,而是能够真正解决消费者痛点的智能装备。”


正如《阿甘正传》里说:“我妈妈总是说你得把过去抛到身后,才能不断前行。我想这就是我跑步的意义。”不断前行也是智能赋能运动的方向。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张弛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熊清

作者丨达达

图片来源丨 视觉中国 安踏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