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管新規的大框架下,作爲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理財業務迎來合規整改、淨值化轉型的浪潮;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持續擴容;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就銀行機構而言,產品線不斷豐富,品種逐步完善,涵蓋現金管理產品、混合股債產品、權益類產品等,基本滿足了客戶從低風險到高風險、從被動投資到主動管理的多元化投資需求。在此背景下,設計統一的銀行理財產品評價體系具有現實意義。”在近期由北京濟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舉辦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評級研討會”上,中央財經大學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這樣表示。

針對目前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密集“拓荒”高收益產品的現象,郭田勇認爲,隨着銀行理財打破剛兌,理財產品也在逐漸針對中低風險、中等風險、偏高風險的客戶分層分類,未來可能會去嘗試滿足各類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是否佈局高收益理財產品,與每家銀行的風險偏好有關,也與客戶的風險偏好、公司產品規劃有關。但從目前來看,不論什麼銀行,含較高比例權益類資產的理財都是很少一部分,而且單個理財產品裏面的權益比例一般也比較低,銀行的客戶主要還是集中在“固收+”等穩健類、中低風險的理財品種上。

郭田勇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中,風險偏好爲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數量最多,佔比爲34.89%。與2020年同期相比,風險偏好爲一級(保守型)和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數量佔比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3.08個和2.59個百分點。可以看出,理財產品受衆羣體更偏好風險較低的產品類型。

“未來投資者也需要改變銀行理財保本穩賺的觀念,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審慎選擇合適的投資產品,銀行理財產品一度出現的“破淨潮”就爲廣大投資者上了深刻的一課。隨着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理財產品估值方式也在改變,接下來特別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投資權益類資產比重會上升,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的情況可能會更多,幅度可能會更大。所以投資者要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平衡好風險與收益,理性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投資能力的理財產品。”郭田勇提醒道。

郭田勇認爲,過去我國銀行理財配置方式,一方面藉助滾動發行的資金池模式以實現剛性兌付,另一方面投向高比例的非標資產以期實現‘高收益、低風險’的風險收益特徵。在資管新規要求下,資金池業務的全面禁止,徹底打破了剛性兌付,非標資產投資的諸多限制,也將使理財產品面臨收益率下滑與規模收縮的困境。是該向風險要收益?還是用收益換安全?這個問題其實目前在部分銀行資管部門也產生了不少爭議,因此,一份設計統一標準、獨立客觀的第三方評級結果可以更加科學地爲銀行理財產品的佈局提供重要參考。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