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將逐步納入醫保,多地已在積極準備

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

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有了重大進展。

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發佈《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意見》明確,要加強生殖健康服務。指導推動醫療機構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輔導、中醫藥服務、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輔助生殖技術等手段,向羣衆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推進輔助生殖技術制度建設,健全質量控制網絡,加強服務監測與信息化管理。

《意見》要求,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

這也是國家衛健委首次明確要將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

輔助生殖技術是治療不孕不育症的重要方法,指採用醫療輔助手段幫助不孕夫婦妊娠的技術,包括人工授精(IUI)、配子移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其中應用最廣的是人工授精和試管嬰兒技術(IVF)。總體而言,試管嬰兒的成功率更高,但價格要貴很多。

近年來,不孕不育人羣日益增多,健全輔助生殖技術服務體系十分重要。數據顯示,我國結婚登記女性的年齡佔比中,35歲及以上非最佳育齡婦女的佔比逐年增加。根據央視去年9月報道,我國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已經攀升至12%~18%。

不過,輔助生殖尤其是試管嬰兒的技術昂貴。來自廣州、去年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生了一對雙胞胎的張女士說,常規試管嬰兒技術一個週期的花費大概3萬元,如果有其他問題,還要調理等,或者一次不成功,需要重複做,花費就更大了。“我身邊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生娃的,主要就是運用試管技術,有的人前後花了30萬元。對不少人來說經濟負擔較大。”

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由於婚育年齡推遲、生活方式不健康、飲食不合理等因素,導致不孕不育比例比較高。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是針對目前不孕不育人羣所佔的比例相對較高這一嚴峻現實而推出的措施。

此前,一些地方也在積極爲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做準備。浙江省衛生健康委近期在關於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第245號提案的答覆時提到,積極推動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針對輔助生殖技術費用高、部分家庭負擔重等問題,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作爲2022年“浙有善育”改革重要配套支持政策,加大研究推進力度。

湖南省醫保局此前5月也在官方平臺上回複稱,在診療項目方面,湖南省將盡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在科學測算、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將逐步探索將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今年2月,北京市醫保局會同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社保局印發《關於規範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京醫保發〔2022〕7號),對公立醫療機構已開展的63項醫療服務價格項目進行了規範調整,其中對體外受精胚胎培養等53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進行了統一定價。在規範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同時,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宮腔內人工授精術、胚胎移植術、精子優選處理等16項涉及人羣廣、診療必需、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範圍。

不過,4月13日,北京市醫保局回覆,經覈實,根據醫療保障待遇清單相關規定,按照國家醫保局要求,我市輔助生殖技術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工作暫緩執行。

董玉整稱,此次發佈的《意見》是進一步落實中央積極生育政策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各地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儘可能幫助這些人羣實現生育孩子的願望。

據他預計,接下來各地推進力度將加快。輔助生殖花費比較大,做輔助生殖的人條件也不同,因此也不可能全部納入醫保。未來各地要制定一定的標準和細則,明確哪些能納入哪些不能納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