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 李晶晶 廣州報道

7月18日,廣東省統計局發佈2022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廣東農業生產運行良好,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遠超第二、第三產業,高出全國0.9個百分點。

廣東農業生產態勢持續向好,百姓“米”袋子持續充盈,這成爲了近年來廣東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而這背後,也離不開廣東金融保險業給予的各類風險保障和支持。

今年7月,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黃海暉在2022年二季度廣東保險業新聞通氣會上表示,上半年,廣東保險業在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轄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5.59億元,提供風險保障1174.42億元,支付賠款19億元。全省開辦農險防災減損試點項目超40個,累計投入防災減損資金1807萬元,助力47.46萬戶次農戶、農企防災減損降本增效3134萬元。

近年來,爲確保農業生產穩供保收、提質擴面,廣東保險業在提高農險縱深覆蓋、擴大農險保障水平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建立“保防救賠”一體化服務體系,有效幫助廣大農戶分散自然災害風險。此外,通過引入數字技術發展數字農險,創新“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保險+期貨”等,爲農業生產增收、創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不過,就目前“數字+”農險發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問題,業內人士認爲,保險機構對於氣象數據、價格數據以及歷史理賠數據的使用和沉澱還不夠充分,對於自然災害風險,保險機構對投保農戶、農企所採取的風險預防和干預措施並未能及早介入、及時錯位,未能充分發揮農險機構在自然風災防災減損過程中的有效作用。

對此,業內專家建議,可以加強相關數據的支撐,尤其是氣象數據、價格數據等,協調相關政府部門如氣象部門加強對各保險機構的數據支持,豐富農業保險在災害預測、預防方面的功能,同時,監管部門可以大力落實創新保護工作機制,解決農險主體產品開發創新後顧之憂,充分激發主體創新的積極性。

農險擴面提質助力百姓“米”袋子充盈

廣東是農業大省,2021年農業產值位居全國第四位,特色農業種類多、產值高、分佈廣,其中水果、蔬菜、茶葉等特色農作物播種面積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超過50%,水產品總產量居全國首位。

如何保障好廣東特色農作物的穩產增收、提質擴面,這不僅事關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安全,而且事關廣東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程。

去年11月,廣東省財政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廣東銀保監局、廣東省林業局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大力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針對廣東省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提出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建設的要求,包括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增品、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加快模式及技術創新、拓寬農業保險服務領域等。

自農險高質量發展啓動以來,廣東保險業緊密圍繞廣東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在推動傳統農業保險發展基礎上,持續完善“保防救賠”風險減量體系建設,積極開辦各類地方特色農險產品,新增開辦蔬菜、花卉苗木、肉鴨、蛋雞等保險,並逐步實現對省內主要優勢農產品的全覆蓋。截至目前,已在廣東全省落地近200個地方特色險種。

針對水稻、生豬、蔬菜、嶺南水果、家禽等重要地方農產品,廣東保險業還創新引入氣象指數、價格指數等數字技術,創新開展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保障類型,創新探索“保險+期貨”試點,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有效保障農戶、農企放災減損降本增效、收入穩定。

據廣東銀保監局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黃海暉在2022年二季度廣東保險業新聞通氣會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廣東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5.59億元,提供風險保障1174.42億元,支付保險賠款19億元。全省已開辦農險防災減損試點項目超40個,累計投入防災減損資金1807萬元,助力47.46萬戶次農戶、農企防災減損降本增效3134萬元。

其中,承保水稻、玉米等作物共1041.43萬畝,提供風險保障102.64億元,支付保險賠款1.58億元。探索開辦“生產託管+水稻產值保險”,推廣高標準農田設施建設管護綜合保險,累計爲5.8萬畝高標準農田設施提供近1億元風險保障,助力落實耕地保護硬措施。

“數字+”保險建立雙重風險防禦機制

作爲農險創新的重要發力點,“數字+”在農險的實踐應用,包括引入氣象數據、價格數據、收入數據等,在種植業、養殖業等創新落地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產量保險等,幫助農戶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雙重風險,有效彌補農戶的收入損失和提高農戶的風險意識。

其中,在種植業方面,目前應用得較爲廣泛的屬價格保險和氣象指數保險,價格保險可以保障由於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動造成的損失。比如說水稻目標價格保險,可以對因水稻減產或市場波動導致投保農戶收入損失的部分,由保險公司按照約定價格和約定產量進行補償,實現對農產品市場風險的有效匯聚、分散和轉移。

而氣象指數保險則是把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的損害程度指數化,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時,保險公司將按照合同約定標準進行賠付,如水果、蔬菜氣象指數保險,選取對種植生長影響較大的氣象因素“暴雨”“大風”作爲保險觸發條件,當達到觸發條件後無需種植戶報案,由氣象部門審覈出具相關證明和報告,保險公司自動對農戶進行理賠。

養殖業方面,目前,主要是氣象指數保險應用較爲廣泛,尤其是對於水產養殖業而言,水產養殖氣象指數保險以氣溫、降雨量等作爲賠付觸發條件,當氣溫、降雨量達到一定水平時農戶可獲得保險公司賠付。

陽光農險廣東分公司相關業務人士介紹稱,水產養殖氣象指數保險的應用主要是爲了提高水產理賠效率,解決水產保險定損理賠難、理賠慢、爭議多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道德風險問題。爲目前較難用常規保險承保理賠的水產養殖業“適配”的保險保障選擇。

據記者從業內瞭解到,近年來,水產養殖氣象指數保險已陸續在廣東佛山、珠海、茂名、陽光、中山等地水產養殖行業落地,從淡水養殖至海水養殖,覆蓋高溫天氣、低溫天氣、颱風暴雨等極端氣候下農戶可能面臨的收入損失風險。

此外,圍繞生豬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廣東保險業首創“期貨+保險”形式,平滑生豬價格週期、飼料成本週期對農戶收入的影響,彌補農戶收入損失。目前,生豬期貨價格指數保險範圍已覆蓋生豬價格、飼料成本價格等風險範疇,並進一步擴展至待宰等全產業鏈條環節,形成覆蓋生豬養殖全生產鏈條環節成本價格風險的保險保障網。

數據應用仍需要協同多部門賦能支持

不過,就“數字+”保險模式的落地開展情況來看,由於對數據樣本的高度依賴,且目前可供應用的數據樣本範圍深度、廣度,以及及時性、有效性等仍存在不足,導致數字+農險模式的理賠效果、成效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目前,保險機構獲取氣象數據存在難度,與氣象部門合作開發的產品,保險機構投入了研發費用卻無法拿到氣象數據,無法評估產品的保險風險,且面臨信息不對稱風險”,陽光農險廣東分公司總經理欒海濤在2022年“保險+氣象”助力廣東鄉村振興座談會上如此表示。

欒海濤指出,氣象數據、歷史損失數據缺失導致氣象指數保險建模困難。由於農產品所在地區缺乏氣候或氣象數據積累,以及由氣候因素導致的農戶歷史損失數據積累,導致在技術方法上遇到較大困難,設計產品時,更多是通過對農業部門、農戶調研確定氣象指標與損失的關聯,沒有大量的數據支撐,因此基差風險較大,賠付標準一時難以得到各方認可。

中國人壽廣東分公司總經理費劍峯也在座談會上表示,對於保產量和保收入功能的產品,需精準調研承保品種風險及所在區域風險特點,但目前廣東各地的地方氣象站普遍建站時間較短,歷史數據相對有限,且數據基差風險較大,導致在利用地方氣象站數據進行產品開發時面臨較大的基差風險。

對此,費劍鋒表示,可以加強數據支撐,農險產品創新數據來源涉及氣象、農業、林業等部門,建議農險相關政府們牽頭協調,爲各保險主體提供農險產品創新的數據支持。

欒海濤也建議,以省爲單位搭建風險地圖或者氣象數據共享平臺,其功能方面可實現各成員機構根據需要按氣象年度、氣象種類、指標程度及指定區域自主查詢,該平臺可用於保險產品設計、災害預警及查勘定損等方面,例如各保險機構能夠共享至少50年及以上的省內各地區常規氣象數據及各保險機構的損失賠付數據,並在產品設計方面探索實用性,縮小基差風險,儘可能的防範其道德風險。

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茂名分院院長、廣東保險學術委員會委員趙汴對記者表示,像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創新險種離不開數字科技的支撐,需要豐富基礎數據和科學建模才能設計產品、科學釐定價格和及時理賠。

趙汴認爲,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創新型政策性保險在農村地區的推廣,需要各部門合作推動並建立協調機制,一方面要對農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大力科普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創新型政策性保險的基本知識,讓他們切實感受創新保險產品的優點,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要在前期加大補貼力度,引導提高氣象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的投保覆蓋。

(作者:李晶晶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