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 北京報道

“土豆放進冰箱可能產生致癌物質”、“13歲神童被保送清華”、“疫情期間居民私自外出被剃光頭”……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吸睛”的內容其實都是不實信息。

目前,短視頻已經成爲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媒介,但隨着信息的日益豐富,各種不實信息也隨之產生。

8月16日,抖音安全產品經理陳丹丹表示,不實信息會嚴重損害公衆的知情權,破壞健康和諧的生態氛圍,也嚴重影響用戶對平臺的信任。因此,平臺一直嚴厲、持續打擊和治理不實信息。

數據顯示,自2022年以來,抖音已聯合近百家媒體等機構處理319萬條不實信息,打標存疑內容90萬條。

陳丹丹介紹稱,抖音平臺上的不實信息主要包括虛假專業知識和社會新聞兩大類,形成原因相對複雜,包括編造謊言、仿冒他人蹭熱、以訛傳訛、主觀“臆測”及擺拍演繹被誤以爲真等情況。

而抖音治理不實信息的過程,可以概括爲預警、分析、驗真、標記、闢謠、攔截和提示等七個步驟。

具體而言,抖音會通過用戶反饋和內容分析提供的預警信號,對創作者和內容屬性進行分析,並結合多平臺信息進行溯源、驗證真僞,一旦證實爲不實信息,則會進行快速闢謠,並攔截其進一步傳播。而對暫時無法覈實又高度存疑的內容,抖音則會上線提示性文字提醒用戶。

不過抖音生態產品經理李翔宇坦言,治理不實信息,平臺目前存在杜絕難、覈實難、闢謠難等挑戰。

比如如何讓用戶收到闢謠信息以及攔截傳播不實信息阻止再次發酵等,均具有一定難度。典型案例是,此前抖音平臺上一名女用戶發佈訂婚視頻,卻被惡搞甚至誣陷其在娛樂會所工作。儘管該用戶發佈了澄清視頻,但仍難以平息各種傳言。

李翔宇坦言,從預防到治理到攔截,平臺以一己之力難以從根本上治理不實信息。所以,抖音也希望能與多方共建不實信息治理平臺。“抖音正逐步開放溯源、覈查、打標、推送等能力,與各方共建謠言庫、聯合研判不實信息線索、共同覈實存疑內容,併合作傳播權威真實信息”。

除了內容平臺方面,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爲,“網絡不實信息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法律治理機制不足。應該構建一個由政府、互聯網平臺、行業協會、媒體、專業機構、高校、社會公衆等多方參與治理的機制”。

(作者:白楊 編輯:張偉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