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 蘇津):提起焦裕祿,大家一定會想到蘭考縣,但其實,焦裕祿一生爲黨和人民工作了18年,其中兩度在尉氏縣工作,時間長達6年。這6年是焦裕祿工作最危險、生活最艱苦、經歷最豐富的6年,可以說尉氏縣是焦裕祿精神的錘鍊地。

8月15日,“‘趕考路’上再尋焦裕祿”全國網絡媒體採訪團走進開封市尉氏縣。

手握真理 心裝百姓

爲了緬懷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尉氏縣委、縣政府於2014年籌建了尉氏焦裕祿事蹟展覽館,該展覽館是焦裕祿1962年在尉氏任縣委書記處書記時辦公所在地,小小的屋子裏擺放了一牀一桌一把椅及當年焦裕祿的手澤。在此明窗之下,方寸之間,焦裕祿秉燭夜讀學習了衆多理論著作。

通過書籍筆記,記者近距離感受到,在汛期來臨時,他擔心賈魯河的水患是否會殃及兩岸莊稼,羣衆能不能喫飽肚子;農忙之時,他謀劃着大橋鄉席蘇村村民的農業生產,爲壯大集體經濟殫精竭慮;秋收時節,他牽掛着尉氏、扶溝、鄢陵縣三地的土地糾紛,時刻惦記着如何能讓老百姓過上安定團結、幸福祥和的日子……

身份不同 信念不變

兩赴尉氏,6年時間,也許這不是他工作時間最長的地方,但多種角色的轉變是在尉氏發生的。記者從展覽館瞭解到,焦裕祿在尉氏縣工作期間,轉換多種角色,歷練多個崗位,從一名普通的戰士逐漸成長爲一名優秀的縣級領導幹部,並在尉氏結婚成家。

焦裕祿兩赴尉氏雖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環境不同、身份不同,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尉氏縣都是他人生經歷當中的重要一站,爲他以後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他親民愛民的公僕情懷,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也從來沒有改變。

治理風沙 積累經驗

焦裕祿在蘭考縣治理風沙的事蹟,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治理風沙的經驗是在尉氏縣積累的。當時的大營區是尉氏偏遠的一個貧困沙區,可以用“風起黃沙飛,地薄苗不長”來形容。焦裕祿到任之後,便深入調查研究造成風沙的原因,提出了在沙崗上栽樹治沙的辦法,帶領大營區的黨員幹部和羣衆爲大營區的九崗十八窪披上了“綠裝”,人們親切地稱之爲“紅旗柳”。這段經歷爲他以後在蘭考治理風沙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多種形式 致敬先烈

在展覽館院內,記者還欣賞到儀鳳三絃第三代傳承人靳自立的弟子張天祥表演的曲藝《焦書記補戲票》。

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丁氏剪紙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丁軍科剪出的《艱苦奮鬥學裕祿》。

通許縣非遺傳承人信建閣創作的石刻作品等。

現如今,焦裕祿離開我們已經有50多年了,但從四面風沙到綠樹成蔭的美好生活卻一直都在,羣衆均以不同方式寄託着對他的無限追思和懷念。

兩赴尉氏 知識鏈接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一個貧農家庭,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7月任淮河大隊一中隊班長,隨軍南下到達河南省,分派到尉氏縣工作。1953年到洛陽礦山機械廠開展工業建設。

1962年6月從洛陽礦山機械廠重返尉氏縣,任縣委書記處書記。1962年12月調蘭考縣,先後任蘭考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1964年5月14日,因病逝世,時年42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