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張楠

十年間,設計師于波越來越意識到,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一定要真正美進百姓的心坎裏。

2012年初,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擺在漢嘉設計院景觀所所長於波面前——試點對前門西河沿街一段800多米長的衚衕進行整治提升設計。

彼時,背街小巷整治還停留在鋪地、刷牆、貼仿古磚這“老三樣”。千篇一律的整治方法,不但街巷看起來沒特色、沒新意,而且用不了幾年,衚衕又露出了過去的老樣貌。

背街小巷整治,能不能來點不一樣的?于波在全國走訪了多條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街古巷,福州三坊七巷、成都寬窄巷子,都留下了他的腳步。但當他回到北京,一次次走進前門西河沿街“踩點”後,還是覺得外地的模式不能複製到北京的背街小巷。

6米寬的西河沿街兩側,分佈着老舊平房、低端商業、古建、名人故居,部分騰退的空房殘磚破瓦滿地,呈半荒廢狀態。背街小巷改造,必須兼顧居住和商業功能。按照“健全功能、提升風貌”的整治要求,于波和設計師們將目光瞄準了平房騰退後空出的幾塊“小微空間”。

第一次和衚衕居民溝通,于波將一張足有6米多長的設計圖擺在了大家面前。衚衕走向、每家每戶的住宅現狀、衚衕和房屋改造後的樣貌,全部展示在一張設計圖上。“廁所不夠”“老人只能拎着板凳在路邊曬太陽”“停車難”……看着設計圖,居民七嘴八舌。

兩年時間裏,800米長的一段小街成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試驗場”。衚衕設計成了單行線,施劃出七八十個停車位,還專門闢出了非機動車停車位;騰退空間建起了城市客廳、社區服務站點,還增加了3個口袋公園;4個公廁足以滿足衚衕居民的如廁需求……2013年,整治提升後的西河沿街,讓所有人眼前一亮。

2017年起,北京正式啓動第一輪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三年攻堅,3000餘條背街小巷環境面貌得到整體改善。2020年至2022年,新一輪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再次啓動,整治呈現出範圍更廣、標準更細、內容更豐富等新特點。

而對於設計師們來說,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越做越要有“心意”。

2019年,在對西城區爛縵胡同進行整治的過程中,于波遇到了一位愛養鴿子的老北京大爺。用鐵絲、木板、石棉瓦搭建的簡陋鴿子窩,成了衚衕改造的難題。舊鴿子窩影響環境,但如果一拆了之,居民心裏又不樂意。怎麼辦?和居民反覆溝通後,于波給出了一份鴿舍改造計劃。很快,擋風遮雨的廊架下,整整齊齊擺放着一個個帶推拉門的木製鴿籠。不僅街巷環境煥然一新,連新鴿舍都成了衚衕一景。

2020年,位於通州區的潞河中學北街被列入了“精細化”整治提升的名單。一番調研後,于波發現,百年前來華傳教的外國教會曾在潞河中學北街上興建起三所學校,三所學校組成通州近代學校建築羣,已被認定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背街小巷整治,也要彰顯文化底蘊、展示文化景觀、賦予文化元素。”潞河中學外曾經斑駁掉皮的實心圍牆被刻意掏了個洞,改換成透明玻璃牆,過路的行人透過玻璃窗,就能一窺百年老校的風姿。

十年來,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逐漸由政府“端菜”向居民“點菜”轉變。居民想種花,于波就在衚衕裏設計廊架,讓居民院裏的葡萄藤爬滿架,連衚衕中擺放的花箱,都由居民自主承包。爲街巷進行無障礙改造,他先帶着設計師推着童車在路上走幾圈,坑啊坎啊走一走就心裏有數了。衚衕裏住的老人多,設計座椅的時候,就將座椅的高度向上“拔高”5公分,讓老人起坐更加方便。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要從百姓的生活習慣入手。”于波說,“千萬不要讓設計者自認爲的好想法,最終成爲百姓生活的累贅。只有將‘看起來很美’的背街小巷,轉變爲既美觀又實用的集合體,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才能走得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