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我们与很多相关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只需将你‘挂靠’进企业的高管层,就可以去进行E类人才认定”。据浙江日报报道,杭州一些所谓的“人才代办”中介,大打“擦边球”,明知申请人不符合人才要求,但在收取30多万元“代办费”后,就可通过运作帮助对方获得杭州E类人才资格。令人吃惊的是,一家中介单月成交10余笔订单。

人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招揽人才,近年来各城市打起了人才争夺战,纷纷提出优惠政策,吸引金凤凰。代办机构之所敢要30万元,去代办一个E类人才资格,就是因为一旦获得,当事人将享受到杭州市诸多人才政策红利,包括直接落户、租房补贴、购房摇号倾斜……合不合算,不言自明。而之所以选择E类人才资格,是因为其他的类别压根没有操作的空间,比如诺贝尔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都是透明的、公开的,难度之大,不可逾越。

从杭州市E类人才认定资格的看,设置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模糊地带”,标准不可谓不严,比如在人才认定政策中有一条规定,在杭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即可获得E类人才资格,但杭州市规模以上企业屈指可数。可这难不倒中介机构,竟然摸索出了挂靠进规模企业管理层的歪招。或许中介们还破解了杭州人才认定的其他密码,在抖音、小红书、闲鱼等网络平台上:无落户、社保年限等要求、快速获得杭州“房票”、“红盘”摇中率更高等人才代办中介广告比比皆是。

至于中介机构所说的途径是否通畅、问题是否属实,需要相关部门介入,彻查到底有哪些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E类人才资格,又是哪些企业和哪些人拿了钱让人“挂靠”。如果是中介撒谎,那就涉嫌诈骗,而要确有其事,那就已经不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也不是简单地钻政策空子,而是明目张胆地造假,是涉嫌基于利益交换的违规违法。

与为人才提供的政策红利相比,人才评定机会的公平、标准的客观、过程的公正更为重要。通过非正常渠道评定的人才,不仅对真正符合条件的人才不公平,挤占原本属于人才的公共利益,而且污染了人才库,破坏了人才引进的大环境。花钱“选”人才,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会带来不可预期的破窗效应。

必须维护风清气正的人才认定环境。8月15日,杭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应称,针对“人才代办”中介问题,已督促相关城区认真调查核实,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不管是骗局还是灰色产业链,都在被打之列。否则,就是把人才认定的部分资格,交到了中介手里,由孔方兄来定夺。

(原标题:30万元可“买”人才身份?人才认定不容中介上下其手)

相关文章